《想北平》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想北平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二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高二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课题中的地名是是北平而不是北京已经很清楚,即是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应该很容易理解。这对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高中生心理比较成熟,对于情感类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加上之前对记叙类散文的文体知识有一定的功底。但是如何让学生和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参与到其中来,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挚爱之情并不难。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对家乡的热爱。
,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找出作者对北平的爱的句子进行品味和讨论,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2. 思维与训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结合本文,学生可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文本,初步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 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学习本文中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以及爱国真情的流露。
2. 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学习本文中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播放幻灯片,图片导入:北京圆明园、长城、天坛、故宫等,引起学生注意,导入对北平的认识学习。
2、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对感情的体味: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吗?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如何?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什么情感呢?(学生回顾并回答)文中作者有把对北平的感情比作对母亲的感情一样,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这样导入更加能引导学生感情的升华。
提示:母亲的形象:勤劳简朴、坚强、好客、爱子女等。母亲对“我”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思念与愧疚之情等
(3)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平,看看作者眼中的北平和我们看到的北京有什么不同,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教学活动2
(二)老舍个人简介
1、老舍,北京人,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 非我、等。出生贫民家庭。
2、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世态人情、习俗风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3、老舍作品
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剧作
《茶馆》
《龙须沟》
“人民艺术家”
教学活动3
(三)题解和背景介绍
. 1、题解: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
想北平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