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萨概要
拉萨市辖7县(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和林周县)1区(城关区)。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55万,其中市区人口近27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
以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为中心的拉萨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龙德庆县。纵目眺望拉萨城,邮电大楼、新闻大楼、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及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林周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县驻地距拉萨市65公里。现在的林周县是由原来的澎波农场、林周农场和原林周县三个县级单位合并而成。全县辖甘曲镇、边交林、江夏热、卡孜、松盘、强嘎、春堆、唐古、旁多、阿朗等9乡1镇,49个村民委员会,431个自然村。全县总面积4512平方公里,2003年总人口6万。县人民政府驻甘丹曲果镇,邮编:851600。代码:540121。区号:0891。
林周藏族意为“天然形成的地方”。1857年林周宗建立。民主改革后,1959年8月14日,林周、旁多两宗合并成立林周县人民政府。
林周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8万亩,占整个拉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各类牲畜30万头(匹、只),,是拉萨市的第一农业大县,也是全区第三个粮食总产过亿斤的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宗教大县,共有寺庙37座,僧尼1055人,特别是在藏传佛教界有着一定影响,由国务院批准认定的第七世热振活佛和拉萨市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第二十三世达龙活佛,均生活在县北部。
2004年底,,农牧民人均收入2649元,财政收入407万元,,劳务输出36973人次,劳务收入 ,。
林周县是拉萨地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油菜、蔬菜等。以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
林周县现有县水电站1座,乡水电站2座。粉条厂和粮油加工厂各1家。民族手工业较发达,主要行业有织氆氇、卡垫、制陶等。
林周县制陶业历史悠久,主要产地在澎波。产品有火盆、花盆、油壶、酒壶等。1983年普选入全国民族特产手工艺品展览会。
全县有主要公路3条,总长160公里。乡村公路12条,总长260多公里。已形成通拉萨市、邻近各县、各乡的交通网。2003年,全县拥有电信、邮政局2所,基本上一星期两趟邮车,邮电业务总量21万元。968门程控电话已开通,可与区内外数字直拨。无线、好易通893部,21户宽带,卫星电话10户,IC卡6部,201卡电话已建3部,公用电话56部。
林周县文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县共有学校63所,在校生9548人,教师578人。普通中学1所,在校学生3787人,其中少数民族3780人,%。
2003年,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57人,其中工程技术员45人,农业技术人员33人,卫生技术人
拉萨概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