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 安徽科技学院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关于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影响因素的探究摘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目前, 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衰减现象十分严重, 确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控制红线十分紧迫。研究表明, 1991 年一 2010 年我国年均已有灌溉面积减少量为 1093 万亩。 2000 年以后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灌溉设施损坏、建设占地和退耕。我国每年因有效灌溉面积减少至少导致粮食减产 48. 90× 108kg 。建议水利部门抓住 2006 年将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机会, 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调研,提出保护有效灌溉面积的具体对策。关键词:农田水利; 有效灌溉面积;动态变化;控制红线;对策引言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和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衰减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今后我国人口还将持续增长, 粮食刚性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迫切需要继续扩大与保护有效灌溉面积,因此,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以及确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控制红线刻不容缓。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资源非常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农村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 耕地占用数量不断增加,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扭转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局面衡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对耕地动态变化十分关注。我国创造了以世界 6 %的可更新水资源量和 9 %的耕地养活世界 22% 人口的奇迹,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有效灌溉耕地。我国在占全国耕地面积 45 %的灌溉面积上, 生产了占全国总量 75 %的粮食和 90 %的经济作物。根据水利部20世纪80 年代初对全国灌溉农田和非灌溉农田粮食产量的调查,一般灌溉农田的粮食产量比非灌溉农田的产量高 1 倍~ 3 倍,越是干旱的地区增产幅度越大, 灌溉增产在总增产中的分摊系数约在 左右。由此可见有效灌溉面积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的问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近 20 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变化情况, 重点分析减少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的强弱, 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更希望水利部门重视此问题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2] 1.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衰减现象十分严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衰减问题长期存在, 1991 — 2010 年因各种原因衰减的面积累计 亿亩( 见表 1) ,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有效灌溉面积的发展。根据水利部长期调查统计, 造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衰减的主要原因包括:工程老化损毁、机井报废、建设占地、长期水源不足、退耕( 还林、还草、还湖等) 以及其他原因。 1 安徽科技学院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不同时期主要原因是变化的, 2000 年以前机井报废造成的水源不足是导致有效灌溉面积衰减的主要原因, 2000 年以后工程老化损毁、建设占地逐步上升为有效灌溉面积衰减的主要原因。且 2000 年以前有效灌溉面积衰减量较 2000 年以后少。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940 967 1198 931 1064 927 1017 998 1352 1775 1213 1046 1195 913 973 1114 注: 数据来源引自文献。[1]129 221 71 209 93 115 222 57 285 83 318 291 68 236 64 119 230 45 179 54 130 358 53 173 139 114 302 50 165 49 107 376 137 - 12 459 16 169 - 27 489 18 297 - 212 606 30 325 - 342 423 22 309 - 151 356 22 300- 103 275 - 186 150 60 288 - 189 82 78 359 - 146 145 34 368 - 189 119 38 217 205 222 305 211 247 386 326 336 471 308 265 525 276 289 400 2 安徽科技学院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 3 安徽科技学院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 4 安徽科技学院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表 2. 两种主因素测验经分析, 年份对有效灌溉面积的减少的影响不是太显著, 而工程老化损毁、机井报废、建设占地、长期水源不足、退耕( 还林、还草、还湖等) 对有效灌溉面积的减少的影响
spss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