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0.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内容提要】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一形象的形成,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来自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影响: 在史学家笔下, 曹操形象已很复杂。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曹操从历史上的英雄逐渐演变为奸贼。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带有千余年来各种文化的印迹,又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美学理想, 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历史、道德观念和爱憎态度, 因而这一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曹操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文化意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毛伦、毛宗岗父子在《读三国志法》中把他与诸葛亮、关羽并称为“三绝”。曹操形象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其性格的复杂性, 这是由许多原因共同形成的, 其间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来自 2 各个方面的滋润,因而曹操形象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兹陈浅见,以求抛砖引玉。一曹操形象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曹操首先是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东汉末那个群雄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他南征北讨,荡灭群雄,统一了北方;他首先实行屯田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使中原得到了安宁, 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①。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 曹操也有不少恶德、恶行, 最突出的就是具有奸诈、残暴的性格特点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因而在信奉“实录”精神的古代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就已出现了分裂。在最早记载曹操事迹的《三国志》中,陈寿对曹操作了这样的评价: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 3 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 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 矫情任算, 不念旧恶, 终能总御皇机, 克成洪业者, 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评价不可谓不高, 但并非虚妄之赞词。在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所引用的三国时吴人所撰的《曹瞒传》中, 对曹操的评价则大不一样: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已者,随以法诛之, 及故人旧怨, 亦皆无余。……其酷虐变诈, 皆此类也。这是对曹操的全盘否定。由于对曹操的评价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因而从魏晋至金元, 在史学领域, 一直存在着“帝魏寇蜀”和“尊刘贬曹”之争,对曹操的态度也有多次大的波折。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首开“尊曹贬刘”之风气, 不仅书中《魏志》的篇幅远远超过了《蜀志》、《吴志》,而且他只尊曹氏为“帝”,在书中给予“纪”的规格,而刘备、孙权只仅仅被尊为“先主”、“吴主”。他对曹操的评价则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作为一位正直的史学家,陈寿在赞美曹操之余, 也记载了曹操的一些恶行,在《武帝纪》里说:“太祖少机警, 4 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也有不少关于曹操奸诈和残暴的零星记载。南朝时裴松之搜集了三为《三国志》作注, 所引书籍多达一百五十余种, 其态度是, 各种传说, 不问虚实, 一律摘引。这给后人认识曹操其人提供了更为丰富、全面的材料, 但也鱼龙混杂, 真伪难辨, 比较明显的是, 对曹操的批评明显地增多了。后来对曹操的否定,多源于此。东晋“偏安江左”时,史学家习凿齿撰写了《汉晋春秋》, 首先打出了”尊汉抑魏”的旗号。唐代史学家多尊魏为正统,但刘知几却认为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朔之国, ……曲称曹美而虚说刘非”是不正确的,对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颇表赞同②。五代时期后晋编撰的《旧唐书· 经籍志》把《魏国志》列入“正史类”,而把《蜀国志》与《吴国志》列入“伪史类”。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 否认以魏、蜀任何一方为正统,但却主张以曹魏系年,实际上是以魏为正统。 5 南宋偏安后,“尊刘抑曹”的思想又风行起来, 朱熹重弹习凿齿旧调, 奉蜀汉为正统, 他的《资治通鉴纲目》改变了司马光以曹魏系年的体例, “黜魏而以章武之元继之”。与此同时, 北方的金朝则在搞“帝魏寇蜀”的勾当, 直到元以后, “尊刘抑曹”才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从上述历史时期中史学家对待曹、刘态度的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不难看出, 无论是“帝魏寇蜀”还是“尊刘抑曹”, 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正统观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而所谓正统, 是历代统治阶级,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创造的一种观念, 谁正谁不正, 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而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 无论个人品质如何, 都不可超越时代和现实, 都不能不受到当时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想的强烈影响。清代学者章学诚就曾一针见血地道破其中奥秘:“陈氏(寿) 生于西晋, 司马(光) 生于北宋,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24
  • 文件大小89 KB
  • 时间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