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确供能”应对北京能源困局摘要:北京在与全国共同经历了煤电油运紧张之后,又有经历了一次“气荒”。在解决北京能源供应的安全与可持续供应问题上, 贯彻国家节能项目中长期规划, 落实“节能优先,效率为本”是关键所在。而对于能源供应企业实行“精确供能”,让能源使用单位实现“灵活用能”,帮助整个社会树立“科学用能”的新观念,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因素。关键词:精确供能灵活用能科学用能北京在与全国共同经历了煤电油运紧缺之后, 又经历了一次天然气的紧缺, 北京市政府不得不由王岐山市长亲自带领有关部门四处工作, “限气限热”来保障居民采暖。对于未曾经历“拉闸限电”之苦的北京人,却不得不忍受“定时限气”和“关阀限热”的另一种能源匮乏之苦。也许天然气供应问题随着“陕京二线”工程的完成在今年解决,但是,首都的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是每一个北京人,乃至中国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004 年6 月,在河北廊坊中国石油勘探设计研究院,由北京石油学会组织开了一次关于《北京天然气供气安全问 2 题》的研讨会, 44 位专家前往讨论,与会专家发出了 200 4 年采暖期北京将可能出现严重的供气短缺的预警, 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不幸的是专家意见未能引起有关管理机构的足够重视, 最终导致了首都天然气供应出现了本不应该发生的问题。专家们认为北京天然气供应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使用天然气的“不科学、不合理”,由此引发了用气结构问题,春夏秋三季没人用气,冬季又出现严重的供气不足,峰谷差高达 8 倍之多。使得采气、输气、供气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不经济, 造成上游企业没有供气的积极性, 居民用气负担巨大。但是, 专家们微辞最为激烈的还是北京将天然气这种宝贵资源当煤一样放在锅炉里一把火烧掉, 天然气集中供热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造成老百姓能源费用据高不下。魔鬼就在麻木中在北京天然气供应出现问题之后,王岐山市长说:“魔鬼就在细节中”。 2004 年6 月份研讨会以后,北京石油学会曾很快将会议纪要和专家建议递交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 专家建议:“北京应该按照市场交易原则, 寻求对天然气资源的控制, 确保北京供气安”。“有些专家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这是由于 3 鄂尔多斯盆地资源的特点,气层薄、丰度底、渗透性差、气藏较深。因此, 天然气单井产量低, 减产快, 最终表现为井口价不低, 也就是说天然气成本比较高。另外, 鄂尔多斯盆地供气用户, 除北京以外, 还包括天津、河北, 以及山东部分重要城市。并同时可经西气东输管道输送长三角。因此, 北京不能过分依赖国家发改委的资源配置, 而是应该按照市场交易原则, 寻求对天然气资源的控制, 投资上游资源和集输气工程,并尽早与中油公司签订天然气照付不议合同,这是供气安全的重要保障。”造成这次天然气供应问题的直接原因是 2004 年度未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签署“照付不议”合同,对用气需求预测存在问题, 没有及时修建应急调峰设施。不签协议, 中石油就不能去投资开钻新气井和相应的采集处理设施, 没有足够的气源自然就供不上气; 对于燃气需求预测, 国际上早有一整套成熟的方法和计算软件, 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关键是有没有考虑到这一工作的必要性; 而建设城市圈内的燃气应急调峰系统对于保障天然气安全供应本来就是必须的, 许多国家采取大量储存液态丙烷, 在需要时将丙烷气化, 并加入空气将热值调节到天然气的比例继续供气, 即便不是为了调峰, 要保障城市居民供气安全, 也需要采用这一技术。此外, 在城市供气系统中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可中断供气用户”作 4 为燃气调峰和优化用气结构的配套系统, 例如可以发展使用双燃料的区域燃气热电厂,首都蓝天工程 1999 年就正式向市政府有关机构提出这一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至 2005 年,这样的热电厂还是一个也没有建成。导致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是北京天然气使用的极度不合理, 只有冬季采暖烧锅炉用气, 其他时间几乎不用, 冬夏峰谷差达到 8 倍以上( 见图 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设大容积的地下储气库,每建设 1 立方米地下储气容积需要投资 元, 而运行储气库系统需要花费 元/ 立方米, 极为不经济。目前,正在建设的陕京二线工程,要应对北京的不合理用气方式,需要配套一个 30 亿立方米的地下储气库,投资 45 亿人民币, 与输气管道工程投资相差无几, 这笔投资至今无法落实。所以, 中石油缺乏向北京供气的积极性, 北京如果再不及时签协议, 自然他们也不会自己积极主动为北京市政府和老百姓来“分忧解难”。这就是王岐山市长在北京供气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更加强调发展分布式能源的主要原因。 2005 年2月1日, 王市长邀请并亲自陪同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前往北京的第一个分布式能源热电冷联产示范项目-- 北京燃气集
“精确供能”应对北京能源困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