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教学目的:
一 重点学习以下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辛吗?
通过问答,明确以下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辛,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老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确实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相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宏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相貌。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展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异?
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早),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认。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一样,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符合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大,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和“如太行、王屋何"句式一样,但智叟的话中多一
“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
愚公移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