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
通过这几天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我发觉学生对于有情景图的练习题和一般的练习题比较起来,做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一起先的时候,学生做口算题只是纯粹的计算,做的多了,有些会做的题目也会出现 生:第一种方法做的比实际小,其次种方法估的比实际大。
师:我们把比实际小的叫小估,比实际大的叫大估吧!(仿照吴老师课中的命名)
生: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是小小估:把104看成100,把29看成20,打算20xx元就够了。
生(反对):你没有发觉3000元钱都不够了,还小小估。
生:看来假如你是工会主席,老师跟着你就要倒霉喽。
生:把104看成105,29看成30,等于3150元。
生:把110*29=3190元
生:104*30=3120元
师:这些估算方法,你最不喜爱哪一种?
生:110*29,
生:我也不喜爱。
师:为什么?
生:不好口算。
师:你认为哪些简单口算呢?
生: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简单些。
师:看来估算我们不仅要依据实际状况选对方法,还要看成好口算的整十数。
[片断二]:
师出示:批发部每月卖出720瓶桶装水,一年大约卖出多少桶装水?
生:小估,看成700*10=7000瓶。
生:一年12个月是固定的,不能看(学生的意思是12不能变)。
生:700*12=8400。
生:不能小估要大估。
生:看成800*12=9600,
生:看成800*10=8000。
师:这道题是选择大估还是小估好呢?
生:大估,小估水就会不够。
生:随意什么都可以,因为这里没有钱。
生:大估,因为热天水的销量会增加许多。
生:小估,天气冷的时候销量也会削减许多。
(此时,学生有三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说的很有道理,谁也不服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也认为这题大估、小估都可以。
随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又编了一道题关于载重量的题,这道题是必需用小估的方法解决的,虽然一起先学生在估算方法的选择上随意性很大,但最终经过探讨,学生们还是认为为了更平安,应当选择小估的方法进行估算。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4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验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探讨和思索的问题。
一 、 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留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加,使抽象的数学详细化,惊慌的心情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学问阅历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详细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学问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妙回忆慢慢被唤醒了,这时老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情愿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起先爱好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验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育学生数感的基础,假如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简单将学问与生活阅历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学问,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 、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须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育,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视察、相识四周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沟通。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育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四周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学相识数时,开展了“每天和数交挚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详细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