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反思
爱莲说教学反思1
在教《爱莲说》之前,我讲解并描述文言文大多是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句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全部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比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其次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刚学的《陋室铭》。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觉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起先,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犯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力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起先,学生的确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头,距离现在近一千年,莫非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改变,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即有人反对: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莫非应当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依次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当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终。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辩: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 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特别缺憾,我没敢让学生再接着争辩下去。?
最终一个步骤:迁移实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爱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觉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学问自己学习了,驾驭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觉问题,去确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相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觉?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纳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果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教学反思3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视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相识等多种智能的培育,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肯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呈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习上的胜利体验,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奢侈。”
爱莲说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