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康复在现代康复中的作用与意义康复医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与保健、预防、临床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卫生保健体系,将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带上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康复医学不仅渗透到临床各个学科,与其共同解决人体组织器官病损所致的功能障碍,而且扩展延伸到医院之外的社区、家庭,在更大范围上为居家病、伤、残者提供康复治疗及服务。但对康复而言,单纯的肢体功能、言语功能等功能性的康复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心理康复,只有完好的心理康复和一定程度的其他功能康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1、心理康复的定义心理康复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角度出发, 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非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康复所依据的是康复心理学。康复心理学起源于美国。 1956 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 22分会--康复心理分会。其目的是宣传与残疾和康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提供临床服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康复服务逐步从机构走向社区和家庭。目前心理学在康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结合的越来越密切,很多国内外学者都采用了不同的心理康复方法和原则,治疗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与行为等问题, 对病人所产生的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进行干预,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2、心理康复的对象(1) 残疾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目前约有占总人数 10% 的各种残疾者,每年以新增 1500 万人的速度递增。我国 2006 年的抽样调查表明,全国残疾人总数为 8296 万人,且这一调查未包括慢性病、内脏病、老年退行性病而致的严重功能性障碍者。(2) 老年人:据国家统计局 2008 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 2007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 23% ,占亚洲的 38% 。预测到 2020 年,中国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 % ,比 2000 年提高 6 个百分点。到 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 25% 。老年人有不同程度退变(包括内脏、肌肉、骨关节等)和功能障碍,这些障碍往往都和缺乏运动有关。(3) 慢性病患者:主要是指各种内脏疾病、神经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患者。这些患者往往由于疾病而减少身体活动,并由此产生继发性功能衰退,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导致的肺气肿和全身有氧运动能力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骨关节畸形导致功能障碍等。 3、心理康复的作用首先是让患者对自己的状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对康复过程及康复效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患者消除认识上的心理误区,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加患者对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适应性,激发患者的康复热情和潜在的心理资源,协助患者渡过危机、应付困境,使患者能以较有效的方式去处理所面对的困难或挫折,较有信心地去发挥自己的潜力,增强康复信心,从而主动加强功能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而当患者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进行康复治疗时,这对康复训练的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是要根据首次心理评定结果,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心理
关于心理康复的作用及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