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稀释效应与审计判断【提要】非相关信息会影响审计判断, 从而引起稀释效应。非相关信息越多, 稀释效应就越明显。为此, 必须采取一定措施缓解和稀释效应,如增加审计人员会计责任、改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等。【关键词】审计判断稀释效应有限理性审计环境一、稀释效应: 审计判断的认知偏差本文的“稀释效应”是指认知心理学中的稀释效应。审计认知主要发生在审计实施阶段, 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也就是信息输入、输出的内部心理过程。审计判断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 依据有关标准, 在审计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 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所做出的某种认定、评价和决断。可见, 审计判断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稀释效应是一种判断偏差, 属于一种认知问题,或者说是认知偏差。审计判断的实质是在搜集有关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形成审计证据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审计证据质量是由适当性来衡量的。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就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其实,审计判断取得的审计信息是通过分 2 析审计证据得来的,该信息最好是相关信息,但是也可能包括非相关信息。相关信息是有利于确定预测结果的信息, 也就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的信息; 非相关信息是指很少或者没有预测价值的信息。一般认为相关信息会影响审计判断, 而 Hacknbrack(1992) 则认为非相关信息也会影响审计判断。并不是所有的审计证据都与审计判断和决策相关, 非相关信息会削弱相关信息的作用,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判断失误。这种现象称为稀释效应。显然, 利用相关信息和非相关信息做出的审计决策比只用相关信息做出的审计决策质量要差一些。非相关信息越多, 稀释效应就越明显。稀释效应降低了审计判断效率和效果。二、稀释效应出现的原因 1. 主观原因: 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用于判断的非相关信息来源于“有限理性”原则(Favere , 1995) 。有限理性使得决策者将认识方面( 包括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 的局限性考虑在内。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 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限制了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在做决策时一般选择满意的方案, 而不是最好的方案。既然决策是在有限理性下进行的, 那么方案选择行为就是合理的, 而不是理性的。同时, 审计过程也存在有限理性, 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不完全了解, 仅获得部分信息, 其中必然掺杂着影响判断的非相关信息, 因此审计判断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和 3 偏差。审计人员和客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客户不可能向审计人员提供全部相关审计证据。审计人员搜集到的审计证据, 既包括客户提供的审计证据, 也包括审计人员利用各种审计程序和方法获得的审计证据。任何审计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形下做出的。特定客户的经济信息与审计事项实际具有的真实信息一定存在着质和量上的差异。如果这两种信息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差异特征越少, 就越易于判断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就具体审计实务来说共同特征一般是相关证据, 而差异特征就可能是非相关证据。这样, 非相关证据越多,就越容易“稀释”相关证据的证明力。 2. 客观原因: 不利的审计环境。影响审计判断的客观原因主要是经济环境、科技文化环境和微观环境。(1) 经济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 企业环境中的
稀释效应与审计判断_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