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清代三家诗说简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清代三家诗说简析清代诗之理论随着诗话发展达到空前的高峰,出现了不少诗论之集大成者,如王士祯、沈德潜、袁枚。王士祯与神韵说王士祯论诗崇尚风雅。同时他又说:“为诗要先从风致入手, 久之要造于平淡。”做诗要先求有风致, 最终要造和平淡远之风致, 这是他推崇的诗之最高境界, 也就是他所提倡的神韵境界。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提到:“或问‘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曰: 太白诗‘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襄阳(孟浩然)诗‘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常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日暮空闻钟。’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这里提到的“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就是神韵说的重要概念。王士祯论诗受唐代司空图、宋代严羽的影响,讲究兴寄和神趣,讲究“味在酸咸之外。”意思 2 是做诗要不露痕迹, 不可肤浅直白, 又不可雕琢太过,“近之不浮,远之无尽,神到不可凑泊。”通俗点讲就是不即不离, 一切恰到好处, 能令人回味无尽。王维的五言诗也是王士祯极力推崇的对象: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小诗优游不迫地描写芙蓉花在幽谷中自开自落, 表面来看, 作者并没有直接流露什么情绪, 但在这朦胧、空寂的境界中,某种出世的寄托蕴藉其中,情景融为一体, 象外有象,味外有味。这就是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再看王士祯自己的作品:“危栈飞流万仞山, 戍楼遥指暮云间。西风忽送潇潇雨, 满路槐花出故关。”(《雨中度故关》) 境界也是空灵含蓄, 朦胧淡远, 亦是他倡导神韵之说的自我实践。神韵说侧重于以禅、道为主的出世哲学为其理论背景, 既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也体现出在艺术上超功利、超世俗的唯美主义倾向。但神韵说强调做诗要注重韵味, 强调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也确实道出了诗词艺术最本质的特点。沈德潜与格调说与王士祯神韵理论受禅道影响不同, 沈德潜论诗主张尊崇孔子兴观群怨之说, 追求温柔敦厚的儒雅诗风, 其格调 3 说受到明代提倡复古的李梦阳等前后七子影响。他说:“诗之为道, 可以理性情, 善伦物, 感鬼神, 社教邦国, 应对诸侯, 用如此,其重也。”(《说诗语》) 什么是格调?格,体格和气格;调,声调和情调。体格声调属于外在, 气格情调属于内在, 格要高古, 调要响亮。实际创作中内在、外在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依存影响。体格、声调正是气格、情调的外在表现。沈德潜不反对王士祯的神韵说, 也认为冲和淡远之风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但又认为宜拓开眼界, 冲淡只是诗之风格的一种, 雄浑高古才是诗之最高境界。冲和淡远讲究含蓄,雄浑高古讲究沉郁,实际上为诗都强调蕴藉而有言外之意。王士祯推尊王维、孟浩然,而沈德潜则推尊汉魏和杜甫。因为风格上汉魏高古,而老杜沉雄。再套用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士祯追求的是优美之境,而沈德潜推尊的是壮美之境。优美之诗讲究优游不迫, 气韵清远冲淡,壮美之诗讲究沉着痛快,气格高古雄浑。古人云: “诗以气韵清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这两句用来区分王士祯和沈德潜的诗论观点,再合适不过。顺便提一下,气韵的概念一般来说偏于柔美,有清浊之分,而气格的概念偏于雄健,有高卑之分。古人言诗经常有气

清代三家诗说简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6
  • 文件大小76 KB
  • 时间2017-06-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