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论语〉十则》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由《〈论语〉十则》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中央教科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一词是这样阐释的:指属于过去并流传至今,现在仍起作用的对大众有益的文化要素,主要指思想和文学方面的要素。至于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课题中泛指和语文学科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体,包括民间的、文人的、近代的、古代的,也包括看得见的文学作品和看不见的哲学思想等。下面我将以《〈论语〉十则》为例,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感悟到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孔子的为学之道
在我们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思考。他所提倡的这样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
孔子还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夫子提倡我们结交的益友,就是对我们有用的人。但这个有用不是说通过他可以改善你的现实生活条件,相反,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内涵的人。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孔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孔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正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
三、孔子的君子之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孔子对于君子大概有这样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尊重道德法制的人;还有就是预而不争,群而不党。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温暖的、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现在本文由论文联盟做起的。
四、孔子的为人之道
子贡问老师一个问题,他说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这样一个佛家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河了。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
由《〈论语〉十则》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