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味”论内涵的延展.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味”论内涵的延展摘要: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独特的范畴。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出发, 结合中国哲学思想和礼乐制度考察味论的起源。以历史为线,勾画“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涵的延展, 注意到“味”与其他概念范畴的联系。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语境中, 是对古代诗性理论传统的重新总结和评价。关键词:味;味论;内涵一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中, 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如, 谈论饮食文化时, 每每将中国誉为“烹饪王国”;而谈论到文学作品之时,又常常将中国喻为“诗的王国”。两个王国,一个是维系人生存需要的必需品, 一个是维系人精神需要的必需品;一个平凡,一个高贵,看似泾渭分明。然而“泾水”和“渭水”在中国文化中汇合到了一处,味论就是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2 不能否认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孕育、产生和形成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深厚土壤。从中国古代烹饪方法注重宏观把握的特点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思维方法模糊性、体悟性、整体性的特征, 从而造就一种内向型的心态。这种心态不大关心外在物质世界的构成形式, 对外在世界的把握, 往往凭借自己主观的感觉,甚至是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于口的自我领悟,这就是中国古人的直觉感悟式的思维方式。反过来,这样的思维方式又影响了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传统,既以人为出发点,也以人为终结点。”在儒家看来, 人的现实存在就是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不断的互动。人把客观对象人化(对自然界而言) 或类化(对社会中的他人而言) ,他自身的自然也开始人化,他的创造性本质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得到确证, 其人性和人格都得到升华。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以“味”论乐,一方面强调乐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指出主体需要有品味的能力。因此, 儒家十分看重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生命意识。道家的“道”虽惟恍惟惚,但它早已嵌入“人”中,其目的是让人由“内圣”达到“外王”。老子“味无味”的观点,将其中一个“味”作为品味、体味、玩味的动词形式使用, 强调了味的主体性、主观性的一面,启示人去追求和体验一种不受任何局限和束缚的、绝对自由的美感,同样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沿着伦理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建构起来的 3 中国古代文化,是以“礼”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据考证中· 礼运》曰:“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度, 将饮食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而设置了一系列的饮食规范、仪式、制度。饮食与礼结合起来, 从而使饮食不仅具有了文化意味,同时也具有伦理道德的意味。二味论的出现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源于味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对“美”字的训释中凝聚着以味为美思想。“美”字在创轫之初的原始意义,只指味道的美,亦即好吃。《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后来的徐铉对这条注释又有一个补充: “羊大则美。”这就是说, 许慎认为“美”是个会意字, 古人觉得羊肉最好吃, 尤其是大羊的肉,故将“羊大”二字合而为一来表示味道的甘美。日本著名中国学学者笠原仲二根据许氏的说法得出结论: “中国人最原初的美意识,就起源于‘肥羊肉的味甘’这种古代人们的味的感受性。”以至在美的观念成熟之后, 中“味”这个产生美的母体, 人们说起美听与美视, 也往往与美味相提并论。美味与美视、美听的联系, 绝不是某个人发挥创造性联想的结果,而是“美”字的原始意义在人 4 们审美观念中的自然留存。中国人一开始有意识地感受和欣赏艺术, 就是与舌头对美味的感觉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音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先秦人对乐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 那就是“中和之美”。《周礼· 春官· 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荀子· 王制》:“中和者, 听之绳也”。所谓“和”, 是具有味道上和声音上双重意义的一个词,它既指味道的调和,又指声音的谐调。要说到文学欣赏, 中国人对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自觉认识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它大了。三春秋之后, 随着书面著述的篇籍典册的增多, 人们也就从以味论言转到以味论文。孟子曰:“心之所同然者, 何也? 谓理也, 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 故理义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说文》:“牛马曰刍,犬豕曰豢”。孟子以家畜肉的美味来说圣人经典中的义理对人心的怡悦, 这也就是后人所谓“切理餍心”和“脍炙人口”等语之所出。因为圣人的义理对人来说是一种美味, 人心对道理的体会如同对美味的品尝。即便不是圣人的经书,而是一般的文章典籍,凡能使人优游涵濡者, 人们亦以“味”言之。王充《论衡· 别通篇》: 5 “空器在厨, 金银涂饰, 其中无物益于饥, 人不顾也; 肴膳甘醢, 土釜之盛, 入者飨之。古贤文之美善可甘, 非徒器中之物也, 读观有益, 非徒膳食有补也。”他把古人

“味”论内涵的延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19
  • 文件大小83 KB
  • 时间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