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行健先锋戏剧看中国现代戏剧创作
从高行健先锋戏剧看中国现代戏剧创作
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高行健创作的戏剧艺术作品开启了中国现代戏剧崭新的里程碑。当评论界人士和普通观众越来越热衷于以先锋界定高行健戏剧创作时,却忽视了萦绕在高行健身上先锋戏剧光环之下的真实内容。高行健并非只是一位单纯追求西方近现代戏剧艺术的剧作家,他始终保持着对戏剧艺术和文学创作的独立思考。正是基于自我设定的戏剧艺术审美标准,才最终成就了高行健的先锋戏剧,同时也给中国现代戏剧创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一、对先锋戏剧的解读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沉寂多年的中国戏剧舞台焕发出新的活力。曾经闪耀一时的样板戏革命剧渐渐淡出舞台,本文由论文联盟中国的观众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戏剧艺术的优秀作品,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感受到了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正当所有的人都认为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将彻底走出历史的阴霾,从戏剧艺术的源头不断汲取营养从而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时,高行健带着他的先锋戏剧出现了。
20世纪80年代末,在高行健出国之前,他先后创作完成了戏剧作品《野人》《小站》《逃亡》和长篇小说《灵山》,后者为他赢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的高行健真正被广大读者所了解缘于他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这本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著作得到了王蒙、刘心武等人的大力举荐,使得高行健的名字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批评界和戏剧界所熟悉。1983年高行健创作的《车站》在一场特殊的治理运动中被禁言,此后高行健的作品很多面临了或被禁演、或遭遇无法发表的尴尬。尤其《逃亡》的发表使高行健的戏剧作品在中国陷入到彻底被禁演的状况中,最终高行健选择了出走。
对于高行健戏剧作品表现出的先锋特质,学术界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总结起来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高行健创作的戏剧作品超越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状态,不仅普通观众无法理解,即便是很多专业人士也表达了理解的困惑;其二,高行健在作品中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所未曾涉及的领域,具有高度的超前性。
先锋派,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可能是人们对它最初的想象截然相反的一种东西。归根结底,真正所谓的先锋派或革新派的艺术就是敢于大胆地反叛它那个时代,而显示出超现实特点的艺术。只有表现出超现实的特点,它才能接近于刚刚我们谈及的那普遍永恒的本质,然而只要是普遍的,它就可以被视为传统的。[1]
先锋戏剧的源头要追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当时正处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人们正努力恢复经济建设,但人类内心的精神信仰却已然彻底崩塌。荒诞派戏剧的出现极大地冲击着戏剧艺术的众多原则,荡涤和重塑着人们对于戏剧艺术的认知状态。人们将当时出现的荒诞派戏剧和其他艺术领域中摒弃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划入到先锋派的范围内,正是由于抓住了先锋的本质反传统。
当我们对先锋的理论内涵有了准确的认知之后,就不难理解高行健先锋戏剧的审美内涵,其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行健大胆采用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自五四以来中国戏剧形成的表演传统和表现方式,为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艺术发展空间;其次,高行健的戏剧作品从人物形象塑造到故事情节设定乃至于戏剧线索的安排充分借鉴了西方现代戏剧艺术的成果,使得中国当代戏剧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层面。
二、先
从高行健先锋戏剧看中国现代戏剧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