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白话文
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白话文
从历史的进化观念出发,胡适认为论文联盟有一时代的文学,一种文学的活力如何,要看这一文学能否充分利用活的工具去代替已死或垂死的工具。活的工具就是指活跃在老百姓嘴上的自然语言。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最初发轫是在民间,一些独具慧眼的文人士大夫看见了觉得好,就把他吸收进创作里面。有文人的参与当然不是坏事,参差的字句变得规整了,幼稚的技巧变得纯熟了,平庸的意境变得高超了,但随后便会跟来大批拙劣的抄手,只知亦步亦趋,将形式玩得越来越复杂,完全遗忘了文学的精神,最后只剩下一堆陈词滥调坏在那里。一二天才巨手只得再次向民间寻找变革的基因。
与大批体制内作家运用死的语言放声歌唱的阵势相比,新时期以来也有一些作家能够充分运用活的工具说人话,做人事。比如,王朔的小说,于坚、伊沙的诗,王小波的散文随笔,李慎之的政论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先不说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因为思想和审美是见仁见智的,单说这些作家能够充分吸收民间方言、俚语,深入浅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很不容易。尽管与真正民间语汇的生动活泼、异彩纷呈相比,这些作家由于受生存环境、出版政策、发表媒介、书写工具等的限制,仍然不能做到有什么说什么。
如果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白话文学只有在互联网出现以后,才可以说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阶段。
网络文学就相当于过去年代的手抄本,网络作家就相当于科举时代以俗文字自娱娱人的白话作家。虽然网络对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农民、漂泊在城市的贩夫走卒来说仍然是奢侈品,两亿网民在十三亿人口中也是少数,连零头都不到,但毫无疑问在当下中国有能力表达自己的人群中,网民属于最大的草根阶层。网络文学就是当代的民间文学。它的发达标志着沉默了几千年的大多数有望不再沉默。
夫网络文学,不足以取富贵,不足以邀恩宠,不入正统之法眼,每受网警之打压,而卒不能断绝者,何也?我以为是网络代表了一种人性之自然趋势。就像在古典时代,功名富贵买不动曹雪芹、施耐庵,政府的禁绝、毁版挡不住《三国》、《水浒》的流传一样,网络文学只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成为人们阅读交流的首选。因为网络文学使用的是一种更快的工具,更白的白话。官僚、权贵、士大夫之流当然瞧不起,但没有关系,因为这些文字一开始就不是写给这些官老爷或翰
林供奉们看的,就像在文言时代人们瞧不起《水浒》、《三国》、《西游》一样,但几百年过去,那些翰林的应制帖、状元的八股文哪里去了?汗牛充栋、
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白话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