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轻武器与射击中国轻武器五十年发展历程五十年的辉煌成就,写下了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史诗。国防现代化建设,则是这首交响史诗中一个重要的乐章。在这一乐章中,有人们所熟悉的轻武器,她是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轻武器事业经几代人的努力与追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引进与仿制到自行设计与研制,从借鉴,不断进取,不断飞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轻武器发展道路。今天,让我们翻开新中国轻武器发展史册,聚焦各个年代,展示五十年的光辉业绩。 50 年代引进与仿制轻武器发展迈开历史步伐新中国成立伊始,年轻的共和国面对的是战争废墟,百业待兴。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开始了建设宏伟的共和国大厦的新长征。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是极其陈旧落后的,基本上是缴获而来, 还有很多是战争年代土法上马制造的。当时人民解放军拥有各种枪械 200 余万支(挺),还有数量不详的手榴弹及掷弹筒。其中步枪、冲锋枪、手枪约占 94 %。品种繁杂,破旧不堪,缺少配件,仅步枪口径从 到 多达 13 种,各种枪械的型号更是多达几十种,产于 20 多个国家,真可谓是“万国牌”。新中国的轻武器发展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起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几乎没有像样的兵器工业,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政策又使中国不可能从西方国家购买急需的武器装备。枪弹也十分匮乏,有时一支枪只能配发几发枪弹。在抗美援朝初期,中央军委曾通令全军搜集、翻修枪弹,全力予以保障,但也只供应了 亿余发,仅为头两年作战实际耗弹量的 70 %,其余仍然依靠战场上缴获予以补充。为了摆脱困境,中央决定: 一是从苏联进口部分枪械和弹药;二是仿制苏式枪械。从 1950 年到 1955 年,中国从苏联共进口和接受枪械 89 万余支(挺), 弹药也基本有了保证。在进口的同时,我国开始着手仿制苏式枪械。 1950 年10 月 26 日,兵工战线在简陋的工业生产条件下,成功地仿制了苏 ППШ- 41 式冲锋枪,命名为 50 式 冲锋枪(见图 1)。随后开始了批量生产, 共有 万支冲锋枪出厂,并装备部队投入使用。此外,还仿制生产了 m 手枪弹 720 万发,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为支援抗美援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的轻武器发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1953 年开始正式转入仿制苏式武器装备。首先,从苏联引进了第一批枪械产品技术资料,到 1954 年底,中国兵工战线仿制的苏式枪械有: 54 式手枪(仿苏ТТ 30/33 式托卡列夫手枪), 53 式步骑枪(仿苏 44 式步骑枪), 53 式轻机枪(仿苏ДПМ式轻机枪), 53 式重机枪(仿苏СГ- 43 式重机枪-见图 2),54 式冲锋枪(仿苏ППС- 43 式冲锋枪), 54 式高射机枪(仿苏ДШКМ式高射机枪)。仿制的枪弹有: 51 式手枪弹(仿苏托卡列夫手枪弹), 53 式步机枪弹(仿苏 1908 式步机枪弹), 54 式大口径机枪弹(仿苏 机枪弹)。仿制取得成功之后,即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并陆续装备部队。到 1955 年底,各种旧杂式枪械退出历史舞台,人民解放军轻武器装备第一次实现换装,全军枪械系列得以统一
大学生军事教程(本科)讲义 第七章 军事技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