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之我见
(2017级针推科硕2班 2017S328 陈丽)
摘 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著名箴言,它使哲学因此发生了转向,把哲学对 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使“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浅层面上得以升华,解决了关于哲无法飞出银河系来看到银河全貌一样,人也很难将自己从本身抽离出来,然后以一 个公正客观的外在角度看待自己。从外界的获得的自我评价亦带有不同程度的他人主观色 彩,故从内部认识自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本性。虽然《论语》言“人之初, 性本善。”。但世上只要存在一种事物,那么必然也存在一种和它相反的事物。有善良的本 性,就有与之相对的罪恶本性。英国著名伦理小说《发条橙》说:“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 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人的本性与之俱来,但在认识清楚后,便可以自己作出选 择。也有人说要解放天性才是真正的自由,若人不能认识到其罪恶的本性,那么这天性的释 放就犹如挣脱牢笼的野兽,后果不堪设想。其次,认识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如果不能看 清自己内心世界,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只能人云亦云,湮没在社会的洪流中,等于白来 世上走一遭。在功利主义风气盛行的当代,一切以利益为中心,利益至上。绝大部分人的学 习和工作为了功利,即使这并不是自己内心的选择;甚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做,只是 盲目地随着大流而走。如国内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其考试人数之多和竞争之激烈令人感到诧 异。还有关于大学的学习,曾经看到一位学者的话,大意是如果一位大学生在学校里只习得 了一门专业技能,这便是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大学更重更要的是教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很难认识自己真正的内心。当然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会影 响国民的价值观。正是这样,人们才更需要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最后,要认识自己的不足。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最智慧的人,是 因为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然而“无知者无畏”,不能认识自己不足的人如同井底之蛙, 以为井口上的那片天就是整个世界,自己已经无所不知,从而不再对未知存有敬畏之心。当 一个人自以为走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其实只是对自己的认识走到了死胡同。
3、关于佛学中的认识自己
前文提到了 “无我”意识在中国比较普遍,而中国传统文化又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 这可能受到了佛学中的“无我”的影响。这里的“无我”并不仅仅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指万 物的本质。因为人们往往把自己和自己看到的表象当作“我”,那么这个观察事物的立场是 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们看到的的万物的存在与消失只是凭感官判断的。当人们判断事物的状 态和存在与否的时候,这个事物本身的状态也在发生改变,故用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无我,包括 其他的感官如耳、鼻、舌、身也一样。佛学中认为人是由五个元素即“五蕴”构成的,即色 (物理)、受、思、行、识(心理)。如果说五蕴是“自我”,那么人就理所应当地可以控制它 们,控制自我不会生老病死,但事实是人们对于“自我”并没有这样的绝对控制权,生老病死 并不由人类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佛教说五蕴是“无我”。因此佛学中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 “无我”的概念,即人自身并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从自身得到的一些结论就像水中月镜中 花一样不真实。只有认识到自身和万物一样的“无我”本性,才是真正的认识了自己。佛学 的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uijiazhuang2
  • 文件大小12 KB
  • 时间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