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开展
两汉时期,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即所谓小学得到进一步开展,而这种开展又是与儒家经学的独尊和繁盛亲密联络在一起的。二者彼此浸透,互相促动,相得益彰。特别是经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表彰六经之后,迅速跃居统治思想和的信息。
二
汉代语言文字学的进步,主要应归功于古文经学的兴起,归功于古文经典的陆续发现。相对于今文经典,这些古文经典或收藏于秘府,或流传于民间,处于在野地位,未设博士,不列学官,但却引起一些好学深思之士的兴趣。为了研习、宣传这些经典,他们随即致力于探究其中所用古字的原义。应当成认,此举对语言文字学的开展是一个有力的促动。刘向、刘歆父子在其间占有重要地位。刘向虽在总体上属今文学派,但却对古文经典很感兴趣,并有所研究。桓谭?新论·识通?提到:“刘子政、子骏、子骏兄弟子伯玉三人,俱是通人,尤珍重?左氏?,教授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读诵者。〞[6]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群书,曾用古文经校勘今文经,尤其重视二者在文字上的相异之处。倾心于古文经的刘歆那么建议哀帝将?左传?及?毛诗?、?古文尚书?、?逸礼?立于学官。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他特别强调:“古文旧书,皆有征验,外内相应,岂苟而已哉!〞[4]〔?汉书·楚元王传?〕作为一种经典诠释学,古文经学的优势突出表如今其对经典字义的关注和精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对古文经学的宣传就是对语言文字学的重视。刘歆移书太常博士,不仅正式拉开了经今古文学之争的序幕,而且也使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开展获得了一个重要契机。刘向、刘歆还在?七略?中首次将周秦以来的字书及“六书〞之学称作“小学〞。“小学〞的定名,颇有利于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开展,有利于语言文字学家队伍的不断扩大。在王莽专权的汉平帝时期,刘歆倡导的古文经学一度失势。“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4]〔?汉书·艺文志?〕与刘向、刘歆父子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而潜心研究语言文字学的古文学家确实不少,如张敞、桑钦、杜邺、杜林等,只不过他们的著作今已亡佚。当时站在古文经学立场上考释语言文字最有名的,当推与刘歆相知甚深的扬雄。据?汉书·艺文志?,扬雄曾“作?训纂篇?,顺续?苍蚍,又易?苍蚍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4]。遗憾的是,这一著作亦已散佚。其著名的?方言?一书那么流传至今。
扬雄是一位多有建树、卓有成就的学者。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语言也有古今之异、雅俗之别,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不同。这给研习经书造成诸多不便,连扬雄都感到“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7]〔扬雄:?与刘歆书?〕。于是,他以为“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8]〔卷10上〕。?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周秦时期,常有官员奉命到各地调查方言。“輶轩使者〞就是古人对调查方言官员的称呼,本于?尚书·夏书·胤征?之“遒人〞、?周礼·秋官?之“行人〞。扬雄搜集了大量当代以及部分周秦时期的方言词语,尽管没有明标门类,但大致是按照?尔雅?的体例,采用分类编次的方法,分为13卷。在解释词语时,主要是将意义一样或相近的词语集中起来,先作一简单的解释,然后说明异地方言的不同,这明显地是受到?尔雅?的影响。?方言?中也有不少词语见于此前的经传。如卷一:鞠,养也,汝颍梁宋之间或曰艾。悼,伤也[7]。按?尔雅·释诂下?:艾,养也[9]。?诗经·小雅·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