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标》中总体目标以“学会感恩,快乐生活”为导向,进行“感
恩父母”、“感恩同伴”、“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自
然”的教育。三维目标(1)认知目标——懂得“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
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它是做人的起码
修养,也是人之常情。(2)情感目标——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学生
的感恩情怀,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
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行为目标——学
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关心他人,欣赏他人,珍爱生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并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与感激,从而健康快乐地生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
的起码修养。18 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卢俊曾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
德。”教育家陶志琼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
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
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感知过程。
然而,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
帝,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对别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
感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
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
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懒惰、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针对这些,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
十分必要的。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时养成的,
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小学校园中,不少学生不懂感谢、不会感激、
不知感恩。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时常看到:学生
从老师面前走过,形同陌路;面对老师谆谆教诲,学生横眉竖眼;面对残
疾的同学,嘲笑欺侮;朝夕相处的同学,动则拳脚相向甚至挥刀刺杀……
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
识意义重大,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因而,在《品德与社
会》课程中落实感恩教育已迫在眉睫。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
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
怀感恩之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
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
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
方面。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落实感恩教
育实践研究方案》的课题,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
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
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
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
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
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
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
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
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
育。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挖掘教材,找寻感恩源泉;触动心
灵,培养感恩意识;就地取材,落实感恩行动;留给思考,升华感恩情感,
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感恩教育。运用媒体,重现感人场景;进行游戏,
经历情感体验;关注生活,享受点点恩泽,以生活为源泉,进行感恩教育。
搜集资料,了解感恩故事;拓展教学空间,开展感恩活动;学科整合,拓
宽感恩渠道,以
小学感恩教育科研课题申请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