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 比喻
1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问题时用同他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络两者的词叫喻词。例如:我们是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生动。
比较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精品文档请下载)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详细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 《春》 朱自清
(2)拟物:(精品文档请下载)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大: (精品文档请下载)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成心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衬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大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似也要晒化
(2)缩小夸大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大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精品文档请下载)
把三个或以上构造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一样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精品文档请下载)
5.对偶: (精品文档请下载)
字数相等,构造形式一样,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精品文档请下载)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似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精品文档请下载)
7.设问: (精品文档请下载)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成心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答复。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考虑;有助于层次清楚,构造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根底.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精品文档请下载)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认,用否认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精品文档请下载)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精品文档请下载)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进步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常见的修辞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