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预防
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因症状常见手、足、口、皮疹而俗称“手足口病”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主要病源为柯萨奇A16型和肠道病毒71(EV71型)
肠道病毒属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柯病毒(ECHO)
新型肠道病毒(68,69 ,70,71,72)
病毒的杀灭
该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医用酒精和来苏不能灭活
紫外线及干燥环境可灭活病毒
碘酒、漂白粉能灭活病毒。
病毒在50℃即可被迅速灭活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
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手足口病”的世界各国
过往发生情况:
时间
地点
发病情况
病毒
20世纪70年代中期
保加利亚
750例病例,149人致瘫,44人死亡
EV71
1994年第4季度
英国
遍布英格兰威尔士,患者大多1-4岁,大部分病人症状平和。
CoxA16
1997年
马来西亚
4-8月共发生2628例病例,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
EV71
2008年
新加坡
1-4月7560例
EV71
临床表现
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较早, 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
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疱疹呈圆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临床表现
其它表现
咳嗽、流涕
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高热惊厥、抽搐、肌痉挛、共济失调、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
休克、昏迷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因此引起的疼痛,常使患儿流涎或拒食。
手足口病选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