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
过零丁洋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 唐代大诗人。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
过零丁洋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作者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沦陷。 这时杜甫46岁。他把妻儿送回老家,然后独自投奔皇帝,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他感时忧国,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表达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写作背景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春望》
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1、本诗以“望”字总起,诗人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何特点?
国都、山河、城池、花鸟、草木。
国都沦陷,城池破败,虽山河依旧,但乱草遍地,满目凄然。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何理解“破”“深”?
“破”即“被攻破”,有破败之意。“深”有荒芜之义。国都沦陷,满眼颓垣断壁,草木丛生,一片狼藉,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一个“破”“深”字全面深刻地描绘出战争后国都长安的衰败景象,表达诗人沉痛悲苦之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抒发怎样的情感?
“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此句真切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春望》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古诗四首
杜牧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写作背景
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读《泊秦淮》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1、首句连用两个“笼”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诗的首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副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
景物描写渲染悲凉之气,也是诗人此时此境心情的写照。
“笼”字好在哪里?
首句互文见义。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冷的景象,给人一种深邃的朦胧之美。
2、“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是斥责歌女的吗?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小组讨论。
不是的。作者的真实用意是讽刺只顾贪图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他们不以国事为怀,每日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是在走南朝亡国的老路。表现作者对时局的忧愤。
《泊秦淮》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课外练习
1、抄写《春望》《泊秦淮》
2、完成《同步学习》P25第1、2、3题
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