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河泥的散文] 捻河泥
“人靠桂圆枣子,田靠河泥草子。”我们宁波的老农民都知道这句谚语,而且奉为金科玉律,代代相传,身体力行。草子就是紫云英,头年秋天播种,来年春天就可以作为肥料;河泥又是(什么)呢?这里就多说几句。
[捻河泥的散文] 捻河泥
“人靠桂圆枣子,田靠河泥草子。”我们宁波的老农民都知道这句谚语,而且奉为金科玉律,代代相传,身体力行。草子就是紫云英,头年秋天播种,来年春天就可以作为肥料;河泥又是(什么)呢?这里就多说几句。
那时的小河是真正的生态河,不象现在那样,不是被污染了,就是两边砌上整整齐齐的石坎,有的河底还浇上了水泥,看不到鱼虾,长不出水草,几乎是死水一潭。那时的河,水面浮红菱,水下长绿草;小鱼跃水面,大鱼藏河底;旗蚌开口笑,螺蛳沿岸乐。那时的小河是孩子们的乐园,大家在河边钓鱼、钓虾,游泳、戏水;是妈妈姑姑们的“话吧”,她们在这儿洗碗、洗菜、洗衣服,还在这儿家长里短、谈天说地。
丰盛的水草老了,枯了,又长出来;鱼虾不断地繁衍子孙,留下了残骸,排泄出粪便;妈妈姑姑们洗涤下来的菜叶、米泔:这一切都沉入河底,久而久之就与河底泥土混在了一起,捞上来黝黑发亮,粘稠粘稠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会富含氮、磷、钾等等多种有机肥料。
那么如何将河泥取上来呢?那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吸泥,也不会像大跃进时那样用人海战役拦河掏泥;而是由两个人摇着一只河泥船一夹一夹或一兜一兜地将河泥从河底捞上来倒进船里,再设法壅到田里做肥料。
我二哥就是一个捻河泥的高手,我还很小的时候,每到下半年水稻地区农闲时节,他就会找一个人和他搭档去西乡为蓆农(种蓆草的农家)捻河泥。他自己是船头,另一个人就是后艄(船头就是捻河泥的,后艄则是摇船的。分工不同,技术要求和劳动强度也不一样,所得的报酬当然就不一样)专门的河泥船比一般的田庄船要小得多,两个壮汉就能扛着过坝。因为去西乡要从江中走,为了节省过坝钱,他们常常自己把船扛过坝。捻河泥的主要工具是河泥捻,这河泥捻是用竹片编织而成的,下端宽约二三尺,形成一个口袋状,里外扎有竹板,在河泥杆的作用下像蚌壳一样能张能合,夹身向上慢慢变胖变窄,是一个三角形,最上面是编织紧密的圆形夹口,新买来的时候夹口只能放进一根竹竿,二哥用小火将它慢慢加热变软,硬是将两根竹竿插了进去,竹竿下端固定在泥夹的下端开口处,在夹口上方把这两根竹竿用苎麻绳捆扎三五寸,以免作业时撑坏河泥捻的夹口。竹竿就是宁波人用作晾杆的那种,很结实很长,粗细以手握着舒服为准,太粗握不紧,太细不但难以用力,而且双手容易落关(手指发麻)。捻河泥时双脚成弓箭步站在同一侧船边上,将河泥捻插入河底,左手紧握竹竿(俗称扳杆),以船边上的一块硬木为支点向下用力,右手推另一根竹竿(俗称催杆)让河泥捻紧贴河底张开大口,后艄使劲摇动小船,带动河泥捻在河底前移,当感到夹里河泥满了时,船头就将河泥捻夹紧用力上提,河泥捻临近水面,他就顺势一用力,身体一转,满满的一夹河泥就倒进了小船。(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带些鱼虾什么的呢)就这么一夹一夹地捻满一船,一船一船地摇到河泥仓基旁,再一斗一斗地用掀盘将船里的河泥斛进仓基聚存起来。
在我成为公社社员的时候,生产队几乎已经找不到正宗的河泥船了,会捻河泥的社员也已是凤毛麟角——没几个啦!我们大都
[捻河泥的散文] 捻河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