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 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 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 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 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 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 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 物 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 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 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 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 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 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 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々壹 而々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 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 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 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 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 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 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 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 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 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 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 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养生思想最丰富深邃,对后世影响最 大的当首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 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 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 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天下之上。老子 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 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 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 “清静无为”、“致虚极”、“守 静笃”的养生观。特别是老子提出的“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 致柔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