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引领新型城镇化
牛禄青 把传统城市治理转变为智慧城市的管理方式,城市红利能增加三倍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仍互联网等渠道获取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半导体照明等信息技术将继续应用于城镇和农村,宽带中国、智慧城市(镇)、无线城市(镇)、数字乡镇等信息工程也将同步推进。
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变革,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例如物联网可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变化。据专家介绍,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温度、湿度等农作物、养殖物的生长状态数据信息,对生长情况及时作出判断,合理施肥、栽种养殖,从根源上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对每一个农产品全程跟踪,还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此外,电子商务将为农产品销售带来新变革。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市场驱动、社会投入、基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自下而上式”农村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电子商务不仅解决农民就业,还能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解决多年来困扰农民的农产品“卖难”问题。
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中国过去的城市建设,侧重于发展大城市,导致人口过度集中,配套设施和管理跟不上需求,对交通、环境、就业等造成了很大压力。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城镇生产生活组织形式,让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城市群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今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管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手段。例如,北斗卫星导航技术、遥感测绘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实景三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IPV6、4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使城镇更加智能化,使城镇中的每个“细胞”更协调、更高效。
目前中国已有28个省区市、320多个城市投入30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还有超过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业内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2万亿元的产业规模。
业内人士认为,智慧城市(镇)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它可以满足城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城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且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交通设施、污水处理、空气质量监测、轨道运输、水电气供应、公共安全、金融、社会保障、城管等系统,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全面细致的服务,最终达到使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城市生活。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城市信息工作委员会主任周落根认为,智慧城市(镇)平台应该是互动的,能够通过移动互联及时获得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反馈,可聚集市民的智慧来及时解决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同时,城镇管理的结果和水平也要让市民来评估,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转变城镇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
信息化:引领新型城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