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儿推拿常识
第1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小儿推拿
方便易行,疗效显著
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
患儿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
增加父母與子女之親情
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疗保健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31张,创作于星期日
⑤临床意义:
三关测轻重——位置。
红紫辩寒热——颜色。
浮沉分表里——深浅。
淡滞定虚实——颜色。
第19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20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21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22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23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小儿推拿手法】
1、定义:
是以医者的手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介质,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小儿体表进行操作的方法。
第24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2、要求:
①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②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3、补泻:
结合所刺激的穴位和部位
第25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4、介质:
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
5、顺序:
先上肢,次头面,再胸腹、腰背,后下肢
6、处方:
手法+穴位+时间(操作次数)
如: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钟
第26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推拿手法分类:
1、小儿推拿八法:
按、摩、掐、揉、推、运、搓、捣
2、其它手法:
拿、捏脊、捻、拍法等
3、复式操作法:
黄蜂入洞、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打马过河、水底捞月、揉脐及天枢龟尾并擦七节骨
第27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垂直方向
↓
逐渐用力
↓
按而留之
↓
逐渐放松
第28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在体表做环行而有节奏的抚摩,不带动皮下组织
第29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用指甲垂直方向用力,多用于急救
第30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皮下组织。
中指揉法多用(单指揉法、双指揉法、三指揉法)。
第31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小儿推拿的代表性手法
①直推法:
用拇指的桡侧缘或食指、中指的指面做直线的单方向的运动。除单手操作外,有时用双手交替进行;速度易快,200—300次/分。要求轻快连续,一拂而过,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
第32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②旋推法——用拇指指端或罗纹面在某一穴位上做旋转推摩。
第33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③分推法——分法,用双手拇指指端或罗纹面从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可以是直线的,也可是曲线的。
④合推法——与分推法相反。
第34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⑤运推法——运法,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从一点向另一点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的方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最轻)
第35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双手掌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上下往返移动。
用力对称,快搓忙移。
第36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相对用力捏住
↓
逐渐内收提起
↓
持续不断揉捏
拿五经、拿风池、拿肩井
第37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第38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39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①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对称用力捏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南方多用,又称“翻皮肤”)。
②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对称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北方多)。
第40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41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三指捏
第42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二指捏
第43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捏脊部位
主要在背部脊柱及两旁,背部的正中,即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经络穴位有风府、大椎、腰俞、至阳、命门、腰阳关、八髎、背俞穴等。
第44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捏脊方法
捏起皮肤,从长强穴开始,双手交替捻动,边捏边提边向上推移,至大椎穴止,捏至最后一遍时每捏三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
第45页,讲稿共131张,创作于星期日
要领:
↗捻动(食指、中指)
捏住→提起→
↘
小儿推拿常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