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岩石地层
第一章区域地质
福建省现代地质调查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王恒升、李春昱、王 绍文、侯德封、周仁沾、杨锡光、唐贵智、高振西等地质界的前辈们对福建地 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发表了许多专著。民国 26年(1937年的地 质构造进行较系统总结,提高了研究程度。
福建的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 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进而划分若干个隆起和坳陷和断陷二级构造单元。在 二级构造单元内,又进一步依据其所形成的主要褶皱,划分为一系列复式背斜 和复式向斜。
构造单元划分如下:
I、闽西北隆起带
11、邵武一建宁坳陷
I 2、浦城一洋源隆起
I 3、松溪一建西坳陷
H、闽西南坳陷带(永梅坳陷)
H1、明溪一武平坳陷
H1A、泉上一长汀复式向斜
n 1R清流一武平复式背斜
H1G明溪一龙井复式向斜
H1D宣和复式背斜
H1E、连城一上杭复式向斜
H2、胡坊一永定隆起 n 3、大田一龙岩坳陷
H3A、沙县一永定复式向斜
H3R南平一万安复式背斜
113G广平一龙岩复式向斜
H3D太华一长塔复式背斜
H3E、大田复式向斜
田、闽东火山断坳带
田1、屏南一梅林断陷带
田2、周宁一华安断隆带
田3、福鼎一云霄断陷带
田4、闽东南沿海构造带
一、闽西北隆起带
包括武夷山北段和鹫峰山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东以政和一大埔断裂与 相邻单元为界,南以大致宁化一南平一线与闽西南坳陷带相接,向北、向西分 别与浙、赣接壤。闽西北隆起带由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巨厚的变质岩系组成。前 震旦纪,本区处于地槽下沉阶段,沉积厚逾 9000米的下部陆屑建造;自早震旦 世晚期,受澄江运动影响,逐渐形成北东东一北东向的隆起和坳陷。其中央是 一个相对隆起带,两侧分别为坳陷带。在坳陷带中,沉积了厚近万米的震旦系 一下古生界火山复理式和复理式建造。其中,西部坳陷带的震旦系厚 7900米,
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东部坳陷带的震旦系厚大于 9000米,火山岩为拉斑系列 和钙碱性系列。
奥陶纪末的加里东运动,导致本带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区域变质 作用和岩浆活动,并结束了地槽的活动历史。褶皱构造以紧密线形的复式褶皱 为主,走向北东东一北东,次级倒转褶曲也较发育。断裂构造以崇安一石城和
政和一大埔断裂为代表,并以其为热轴,相应形成崇安—宁化和政和一南平两 条变质岩带。
加里东运动之后,本带大部分地区隆起遭受剥蚀,普遍缺失泥盆纪及 早石炭世的地层。但在某些凹陷部位,如光泽司前、将乐、建阳虞墩、建瓯房 村口等地,仍有晚古生代海相沉积。至少,自石炭纪至二叠纪,海水曾一度漫 延到本带的许多地区,形成超覆,但厚度较薄,并由于受华力西和印支运动的 影响,再一次地剧烈隆起而遭受剥蚀,多呈零星残留于断陷带中。
印支运动,使本来不厚的盖层全面褶皱而剥蚀殆尽。嗣后,在一系列 断裂带和山间坳陷中,沉积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含煤建造;晚侏罗世则以大 规模的岩浆活动为特征;白垩纪时,构造变动由盛而衰,岩浆活动微弱,断裂 活动由原来的压剪性转为一度的张性,从而突出断陷活动的特征。在某些断裂 的一侧,形成断陷盆地,堆积一套红色碎屑岩,虽其盆地范围不大,但沉积厚 度却相当可观。
喜马拉雅运动,本带处于隆升背景。第四纪以来,本带仍处于上升, 广泛发育的V型谷、急流瀑布、频繁的弱震、石崩和滑坡等,说明在挽近时期 其构造活动较为强烈。
(一)邵武一建宁坳陷
位于崇安一石城断裂以西的武夷山地区,向西、向北与江西接壤。该 坳陷主要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变质岩,而最老地层麻源群仅见于光泽新甸。 震旦系广泛分布,为各种变粒岩夹片岩、黄铁矿层及含钙硅质岩,总厚 6890米
下古生界邵武五福羊一泰宁神下呈狭窄带状出露,为云母石英片岩、石墨片岩、 石墨石英岩、石英岩、变质砂岩、粉砂岩及千枚岩等,厚大于 2330米。盖层不 很发育,仅于光泽司前残存上泥盆统,厚大于 599米,但在江西境内有石炭至 二叠系分布。中生代沉积,主要沿崇安一石城断裂分布。
褶皱发育,较重要的有邵武五福羊一泰宁神下复向斜和光泽新甸一建 宁里心复背斜。断裂构造以走向北东、北北东为主,多数是燕山期块断活动的 产物。北东向断裂有邵武莲塘一建宁里心断裂带,由莲塘、桂林及里心断裂组 成;北北东向断裂:有崇安桐木关一建宁伊家断裂带,光泽一武平断裂带。
(二)浦城一洋源隆起
西以崇安一石城断裂为界与邵武一建宁坳陷相连,东以浦城一武平断 裂与松溪一建西坳陷为邻。其东北端延入浙江,西南端在将乐洋源一带倾伏。 该隆起大面积出露麻源群,岩性以各种片岩、变粒岩为主,夹变质中基性和中 酸性火山岩及石墨层,总厚大于 9642米,原岩为火山砂泥质(陆屑)建造。震旦 系分布于西部近崇安一石城断裂一
福建岩石地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