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doc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
  。
  ,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3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 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平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圭圭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