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初三化学
第二章分子和原子
第二节原子(第一课时)
说课人: 新余四中
龚小平
2004年月11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学生学习了空气,氧气等物质的性质,初步对物质的性质有了一点认识,对化学也有了一定的兴趣,为深入学习,教材安排学习分子和原子这一章,使学生从直观的学习过渡到微观的学习,有利于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原子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刻领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对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有关的计算做好了知识准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重、难点
原子概念的形成
理由:原子是一个微观抽象的概念,同时又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根据本节的内容,确定为重、难点。
4:疑点:
(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理由:学生对这些概念难形成,同时又易搞混,所以确定为疑点
5:教材处理: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微观想象力和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做如下处理:
以讲解为主,图片辅助,设计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做到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二:说方法
(1)启发式探究法:提出问题---------摆出事实(实验的过程)------归纳引导-----图片辅助-----小结-----得出结论
(2)学法指导:本课提出问题引起猜想-------动脑------观察-----分析-----归纳----结论,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培养大胆创新能力,同时受到良好学习方法的训练。
三:讲策略
教学程序设计
(1)教师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学生思考
(2)教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掌握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掌握概念)
(3)提出问题,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氢气,二氧化碳,铁的构成(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归纳出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4)提出问题,原子能不能再分?是不是实心球体的?(激发学生思考,大胆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识原子结构。
时间分配(1)复习:3-5分钟(2)新课:原子概念20分钟,原子结构15分钟。(3)复习巩固:5-7分钟。
教具:多媒体设备,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导气管,锥形瓶, 氧化汞,木炭块,硫粉。
四:说过程
1:问题引入,导入新课
复习(1)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举例说明。
(目的:考查学生对上节课掌握的情况,为下步教学做好准备)
(2) 氧化汞分子能不能再分呢?
(目的:新课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2:新课
教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从实验可知氧化汞受热后生成了哪些新物质?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教师: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用动画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变化。
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粒子构成,受热时这些粒子彼此分开,成为汞的粒子和氧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把氧粒子或汞粒子进一步再分成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我们叫原子
受热分裂
重新组合
汞原子
氧原子
氧化汞
分裂成汞原子和氧原子
汞
氧气
目的:让微观形象化,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一:原子(板书)
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板书)
讨论: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师:原子是一种很小的粒子,哪它有什么特征?
(1亿个氧原子排成一行,它们的长度也只有1cm多一些。)
2 特征(板书)
(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原子和分子的发现”,让学生思考,并观看照片。
(现在,可以通过一些仪器观察到原子的存在)
原子-新余四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