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捕抓用具
zai 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野外工作是生物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工作可了解各类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生活场所、生活习性与行为和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掌握标本的采集、鉴定和保存的方法;不仅可将从书本上得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理论知识;并锻炼和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动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出自教学、科研、观赏和收藏等不同目的,常需要到野外采集各类动物标本。除了需熟悉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外,还必须配备一套必要的采集工具,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技术,才能使标本采集工作富有成效。动物的种类极多,按其生活场所可分为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两大类。水生动物又可分为淡水与海洋动物,而陆生动物则又可分为土壤动物、植物上及空中生活的动物等。本章以陆生动物与淡水动物为例,介绍一些动物采集工具、采集技术及保存方法。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采集工具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采集工具
无脊椎动物中既有陆生种类,也有水生种类。有的种类飞翔迅速,有的爬行跳跃敏捷;有的生活于隐蔽之处,有的有着特别的拟态和保护色;有的身体柔弱易损伤,有的身体微小不易发现。如果没有一套必备的采集工具和熟练的采集技术,是很难采到完整的标本和一些稀少种类的。下面
介绍一些常用的采集工具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一、采集网
采集网是采集动物(特别是昆虫和水生动物等)最常用的工具。因采集的对象和使用的环境不同,网的形状和构造也有多种类型。常用的采集网有以下几种。
(一)捕网(图4-1,2)
捕网用于捕捉停息在植物上或飞翔在空中的昆虫,如蝶、蛾、蜂、蜻蜒等,故又常称之为气网或昆虫网。
捕网可以向生产厂家定购,也可自行制作。捕网由网袋与网柄两部分组成。网袋以珠罗纱、尼龙纱等材料制成,材料要求通风透气阻力小,柔软轻便,挥动起来速度快,这样才能捕捉到飞行迅速的昆虫。同时材料也需比较结实才能耐受植物枝条棘刺的钩划。网袋为圆锥形,袋口直径为1尺左右,袋身长度(即深度)一般略大于袋口直径的两倍,也就是两尺多一些。网袋的底部不宜太尖细而应略圆一些,否则捕到的昆虫落入网底后不易取出,也易于损坏。要制成合乎上述要求的网袋,可将网袋材料剪裁成如图中所示的二块或四块,再缝合而成。再以质地较薄的细帆布、牛仔布或较厚实的其他布料做成袋口边,以便将网袋穿于或缝于网框之上,同时这样的袋口边也比较结实耐磨。网框是用一段直径约5毫米的粗铅丝弯制而成的直径为1尺左右(与网袋口等大)的圆框;框的两端弯曲为互相平行的两条网框足,足长约4寸~5寸,一长一短但末端均向内相对弯曲作直钩状,以便将网框固定在网柄上。网柄可选用木柄或竹竿,柄的长度约与使用者身高相等为宜。柄之粗细约25
毫米~30毫米,以便于手握持为好。柄的上端在相对之两边开4寸~5寸长的一长一短的浅槽,每槽后端各钻一孔以容纳网框足及其弯钩。若以竹竿作柄,则只需在离上端4寸~5寸处两侧各钻一孔,以容纳网框足之弯钩,以便将网框固定于网柄上。固定网框时,先将网框足及其弯钩插入网柄上的凹槽及两个交错的小孔之内,再用细铁丝绑扎牢固即可使用。若为便于携带,网袋与网柄之间不以铁丝绑扎而制成可拆卸式。在网柄上套一个厚铁皮制成的网箍,其长度为5寸,内径略大于网柄。使用时只需先将网框足及其弯钩置于柄端凹槽及小孔内,再把网箍沿网柄向上推直至柄上端,这样就把框与柄牢牢地箍在一起。用毕将网箍向后退出便可将网袋卸下。如果网框是由互相铰连的两半组成的,则卸下的网袋还可对折并卷起,携带起来更为方便。其实捕网的大小并无统一的规格,上述尺寸仅供参考,制作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至于网袋的颜色,在使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以白色和绿色较好。白色网袋易于观察捕入网内的昆虫,而绿色则不易引起昆虫的警觉而逃避。
(二)扫网(图4-3)
扫网基本上与捕网相同。
但因扫网是专门用来在杂草、树丛中扫荡捕捉隐藏其中的昆虫等小动物的,因而网袋选用结实的亚麻布或白布等材料制成。网框、网柄都选用较坚固的材料才能耐受较大的阻力。
同时网柄也短得多,约60厘米~70厘米长,这样使用起来才方便。若专门采集体型较小而弹跳力强的种类,扫网底部可做成开口式,使用时将网底扎住,扫捕一段时间后打开网底将网内的捕获物直接注入毒瓶或其他收集容器之中。也可将开口式网底缝上松紧带,使用时套上透明的塑料管或结实的厚壁玻璃小瓶,扫捕一段时间后取下加塞盖好,再另换上一个备用的空管或瓶。
(三)刮网(图4-4)
刮网是用以在树干、墙壁等物体表面采集昆虫等小动物的。其网框为粗铁丝制成的弓形框架,弓架前方连接一段弹性较强的橡皮筋。网袋则缝在弓形框与前方的橡皮筋上。网袋以光滑的白布制作,袋身较浅约为30厘米,袋底也可做成开口式并套
昆虫捕抓用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