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情到深处即为诗》有感
幼年时便开始读诗,那时阅历尚浅,只会在老师的逼迫下摇头晃脑地读、背,尚不能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对诗的对仄音律押韵以及慢慢品味时的那种朦胧美有着难以言以的狂热,时常去搜罗各种不怎么出名的诗,然后慢慢品味它,沉醉于那些优美的句子,这是他人不能理解的。我感受到自己已经模糊地触摸到诗的那种朦胧的美,像站在山底仰望插入云霄的峰顶在云雾缭绕里时隐时现,神秘但又不缺失美。
我本来以为自己已经对诗有了够一定的了解,然而当某一天,我在图书馆邂逅了纳兰秋的《情到深处即为诗》之后,才恍然发觉自己对诗的了解还是过于幼稚了。就站在书架旁阅读了整整一个下午,那时晚霞的余晖投射在我身上,我轻轻放下书,叹了一声气,看向金碧辉煌的天空,什么也不说,静静地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感受内心的震撼。
月无言,人依旧,语难休!茫茫红尘,烟雨河流,情若几许,情许何人,情系何物? 情到深处即为诗,更那堪,伤心枕上三更雨。
诗,很美。但人,更美,尤其是诗人。每首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是凄美的,悲壮的,豪放的……
诗人的涵义无远弗届。它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技术?抑或,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全都不是。它是一颗饱经忧患的心、一个苦苦求索的灵魂、一段感时伤世的愁绪、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它并非死板而机械,而是鲜活的迸发着永恒生命力的不灭精灵。
凡动情处即有诗。诗人具有脆弱的灵魂,一草一木的变化都能引起心底的波澜。人的生老病死、年轮的春秋代序、命运的崎岖坎坷、心灵的千疮百孔…………都在诗人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烙痕。
常人是微痛的,诗人则会发酵,提升拓深,变为难以抵御的剧痛。不是诗人生性喜好夸张,而是诗人的多愁善感使他们难以自抑。敏感而汹涌的感情攻势令他们难以招架,不吐不快。于是倾诉笔端,付与纸墨。诗人的舞蹈的灵魂使平淡的文字变得神奇,富有魔力,直指人心。
这就是诗的力道。穿透人心的力量最值得敬畏。
品读古往今来的诗作,里面含有大量噙着泪水的诗篇。泪水是悲情的象征。悲情把美好的事物撕裂,如同揉碎醉人的梦幻。
或陡然巨变,或遭遇打击,或仕途蹭蹬,或爱情遗恨,或人生落魄,或生活窘困,种种人生的凄苦遭遇,如重锤一样,捶击诗人脆弱的心灵。诗和泪的结合,赋予诗人一种恰当的宣泄方式。诗人和着血泪,写下了永久震撼人心的作品。
听!诗人在唱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朦胧中,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和热烈呼之欲出。那种若即若离的思慕,那种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愁怨,跨越数千年时间的长河,一直成为诗歌的主题。
没有爱情,世界会变得枯燥;没有爱情,诗歌也不会饱含生命力。然而爱情除了怦然心动,还充满了意外别离,强权破坏,变心等诸多因素的干扰。诗人的眼泪也因此而落。
爱情来的时候,心中像揣了兔子,突突直跳——那是跳跃的欢喜的音符;爱情发生了变故,则仿佛从云端坠落谷底,不但身体,意志和灵魂也摔得粉碎。
曾经的山盟海誓烟消云散;曾经的花前月下沦为泡影;曾经的如胶似漆变为形同路人。那狠心的贼啊!何苦安排这一场牵肠挂肚、痛彻心肺的游戏!诗人的心里悲情难遏,泪水涔涔,掷地有声。
爱情让诗人落泪。爱情需用泪水浇灌。没有泪水的爱情,并不存在,也不得长久。
听!诗人在悲吟!
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清醒是
读《情到深处即为诗》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