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恩施方言.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恩施方言
————恩施文化
作者:郑红洁
湖北恩施
我们的家乡——湖北恩施的全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它是一座被青山围绕,绿水流经的山城,坐落于湖北省的西南端,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于1983年12月1日成立,1993年4月4日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是一片神奇富饶,人杰地灵的土地,它的青山绿水蓝天黄土孕育了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7个民族的同胞,由于分隔的地域和众多的民族,致使即使在恩施的不同市、县,当地人使用的母语(恩施方言)也不尽相同。
恩施方言
恩施方言(又称本地土话),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交流语言。它带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有着恩施特有的人文底蕴,是恩施人民宝贵的文化结晶,也可以说是一条文明的长河,见证了恩施的发展。
恩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恩施方言作为集中27个民族,8个县的地方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土家语语音体系中起初也存在有鼻韵尾,与其他汉藏语系的语言一样,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鼻韵尾逐渐消失且元音鼻化。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寓言自身规律发生作用而非其他语言的影响。恩施州方言中鼻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既表现了西南官话本身的特点,又反映了现代土家语语音体系中无鼻韵尾的底层。
由于移民迁徙和语言接触的复杂性,恩施州方言在西南官话大一统下,一方面表现为有地理位置所致的南四县与北四县的差异,即南四县受湘方言影响偏大,北四县相对而言则受重庆的影响较多;另一方面表现为有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不完全受表面的地理位置的影响。
恩施方言举例
1、“知不知道”说成“晓不晓得”、“晓得啵(不)”;“不知道”说成“找不倒(到)”、“晓得的哟”、“不晓得”。三种说法的区别: “晓得的哟”常用于稍加思索后的回答,如别人问:“你那个事情还有好久才搞得完哟?”。稍思索后(心中没底时)答“晓得的哟!”;“找不倒(到)”是用得最多的话,也多用于推辞、隐瞒。
2、“傻子”说成“/dě dě/”、“zuǎng bàng”、“hǎ bēr(哈奔儿)”“勺”。“hǎ bēr(哈奔儿)”是用得最多的。此外,仅用一个字来形容别人的行为、语言等时,在来凤也就只说上述三种说法中的第一个字,即“dě、zuǎng、hǎ”。但要注意三种说法的区别,第一种和第三种说法多用于形容别人的行为,如某人打人时不知轻重,就说他“hǎ或dě”;第二种多用于形容别人的言语,说某人不会说话时就说他“zuǎng”,但也可形容别人的行为,如某人做了一件傻事,就说他做了一件“zuǎng事”(“hǎ事”也成立)。
3、“hǎ(哈数)”意思是“分寸”、“有希望、盼头”、“分量”、“道理、利害”。例:“他搞么子没得哈数(分寸)”、“lèi ‘勒’(这)个细娃儿读书一点儿哈数(希望)都没得”、“他还是晓得哈数(利害)”。 4、“头”说成“脑壳”、“脑袋瓜儿”。两种说法的区别,前一种为最广泛的用法,有时也用于贬义,如“你脑壳里头装的都是豆腐!”。后一种说法多用于褒义,如“他的脑袋瓜儿聪明!”。
恩施方言的特点
一、进步与发展
经过时间的流逝,恩施的人文不断发展,恩施方言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1、“理发”说成“剃头”,现在人们基本上不用这种说法了,这种说法还多存在于20世纪末期,现在人们大多直接说成“剪头发”或者“美发。


2、“感冒了”说成“搞凉了”,这种说法多见于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大多直接说成“感冒了”。
二、与四川方言相近
由于恩施与四川相距不远,且两地之间交往频繁,互通有无,因此恩施方言中的有些用法与四川相同。
1、“一会儿”说成“一哈儿”(‘哈儿’读‘hēr’)“一刚刚”,四川(重庆)话也是这样表达的。
2、“硬”读成“èn”的四声。其实四川也是这样说,诸如此类的还有“紧倒”等。
三、充满地域文化特色
恩施的土特产级丰富,无论是食品,还是药材都颇负盛名,例如富硒茶、党参,黄莲等,恩施方言的内容与恩施的地域特色(包括食品等)联系紧密
1、“zǎ辣子”。一种特色菜,用玉米和辣椒为原料,经发酵做成,味酸中带辣,是开胃下饭的好菜,和猪肉(带一点肥肉的)一起炒更是美味。 2、吃剩的饭菜倒在一个大桶里用来喂猪,这就叫“猪潲”,里面的水叫“潲水”。
恩施方言的表现形式
恩施方言不仅作为带有浓厚民族气息的交流语言,也作为民族民间山民歌的载体广为流传。
号子,是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且为劳动服务的一种山民歌。
山歌,恩施州山歌种类繁多,有采茶歌、砍柴歌、赶马歌、打杆歌、山调、喊喊调、盘歌、唢呐腔、放牛歌等。
田歌,主要形式是薅草锣鼓,分高腔、夹腔两种。
小调,多为抒情短歌,在恩施州流传甚广。其内容广泛,曲式结构较定型,旋律感强,节奏轻快悦耳。
灯歌,为歌舞性

恩施方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ly8501
  • 文件大小931 KB
  • 时间2017-06-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