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愚公移山
第1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1
《列子》
愚 公 移 山
第2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
思考?
第17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第18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讨论并归纳:(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第19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二课时
第20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3. 阳
阴
(方圆,指面积。)
(一直)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第21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损 魁父之丘
、王屋何
(用箕畚装)
(交换)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把······怎么样)
(削减)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第22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一)“之”的用法
,河阳之北
2. 出入之迂也
,“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 “这件事”:
, “他”“他们” :
复习回顾,总结归纳。
第23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二)“而”的用法
1、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顺承 、连接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第24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三) “其”的用法
帝感其诚
?
, “他”“他们”:
,加强反问语气:
第25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通假字:
反 陇 惠
亡 陇 厝
第26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辩论台
智叟
愚公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第27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辩论台
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
自以为是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智叟
愚公
第28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讨论: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这则寓言以神话作结。这样作结有两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第29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对比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
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
第30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日
概括中心:
课文叙述了 ,塑造了 。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的毅力和 的精神。说明了 ,
。
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
坚韧不拔
不
愚公移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