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渊源
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界定,形成了很多个不同的企业核心能力的观点。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正式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但其经济学渊源可以上溯到1776年AdamSmith的《国富论》, Adam Smith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而核心能力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企业之间
的能力分工,二者在此有异曲同工之处。
沿着这个研究思路, Babbage (1833)同样阐述了专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命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Alfred Marshall (1925)提出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并指出这种分工是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的)
核心能力理论从其理论发展脉络来看,可以认为是直接源于20世纪50年EdithPenrose (1959)和Selznick (1957)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企业成长和特殊能力的理论逐步走向深入。Andrews (1965)提出“独特竞争力”的概念,并认为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加卓越的业绩。
。e Richardson (1972)发展了Alfred Marshall理论中的“外部经济问题”,对企业的能力进行了区分,认为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而企业的具体活动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他把这些活动区分为“替代性活动”和“互补性活动”)。
。Richard Nelson & Sidney Winter (1982)从经济进化论的角度将理论研究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Sidney Winter (1987, 1988)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拥有的能力差异对于理解企业的竞争力差异非常重要。Rumelt (1982, 1987)认为企业间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故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于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兴起了对企业研究的高潮,研究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集中于对如何深入发掘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的研究。在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强调以独占和难以模仿的资源能力才能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日益增多。(Barney, 1986; Montgomery & Wernerfelt, 1988)
Prahalad, C. K. & Hamel在1990年正式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正是这种研究深入到一定时候的必然结果。
核心能力理论的历史地位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战略理论阶段、产业结构分析阶段(波特阶段)和核心能力理论阶段。核心能力理论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九十年代的最新进展
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
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核心竞争力 核心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