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形象之对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摘要】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所体现出的曹操,在后世是颇具争议的一个人,过陈寿是西晋的大臣,而西晋承袭曹魏,《三国志》就属于当代史,对曹操的描写则可能较为隐晦。我们暂且不论孰是孰非,且看两部作品的对比描写。
1、曹操的政治才能
首先,《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一个旷世奇才。他的机警和魄力表现在他的执政能力和统筹全局的能力等方面,如兴平三年,曹操同刘表张绣战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曹操)军前后受敌。公乃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之,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曹操同马超,韩遂战于潼关。曹操“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 又用贾诩计谋,离间马超,韩遂,最终大破之。曹操对于全局的统筹能力不仅是在对战争的掌控上,也体现在曹操治理属地的方面。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上的一个很成功的策略和手段。
其次,《三国志》中的曹操还有着高超的政治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上的一个很成功的策略和手段。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自到洛阳晋见汉献帝,随后就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至此,曹操开始了他诛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诸葛亮对刘备评价曹操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段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是给予了肯定的。
2、曹操的军事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始终是“奸雄”的代表,作者对于这些经典的战争,更多的是在表现曹操的残暴,虚伪的一面。刘备为吕布所追,曹操的谋士荀彧曾劝他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他却待刘备如兄弟,且出兵助刘备攻吕布。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听听他内心的独白:“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心。” 而且当时在攻打徐州,刘备受万民拥戴,曹操自然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果不其然,徐州最后落入曹操手中。《三国演义》突出的不是曹操的军事才能,而是阴险狡诈的心机和谋略。我们对比《三》来看,文中描写曹操具有孝行,“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曹操举孝廉为郎后,曾任一些地方官,为官期间,多有作为,政绩显著,“百姓喜悦”。
二、曹操形象被歪曲的原因
汉末,社会动荡,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达到一个顶点,人民生活疾苦,天灾,人祸,各种矛盾一触即发。在这历史关头,曹操以一己之力,运用高深的谋略,成就了一代霸业,化解了社会危机和矛盾。于是社会就把“英雄”的桂冠给了曹操。
到了唐朝和北宋以前,曹操在上层统治集团中的声誉都很好,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明确的称曹操为英雄:“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北宋时真宗命重修曹操庙宇,左丞相穆修在《毫州魏武帝帐庙记》中颂称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先显盛大之业于来世”。
东晋末年至刘宋时期,封建正统思想得到确认,这个时期曹操的形象开始走向反面,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对曹操的形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其中以《曹瞒传》和《异同杂语》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形象之对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