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讲习(六)
于钟华 练习十三――笔法十一
【练习目的】
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扭挫于豪芒。”“扭挫”即是今人多有讨论和重视的绞转笔法。清人包世臣认为绞转笔法的有无是区别唐所产生的效果是天差地别的。但反过来说,好的工具还在于善于使用和驾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善于使用的前提即是对工具有所理解。之所以用“理解”而不是了解和认识,在于书法人一定要将工具作为自己的朋友看待,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件真正的优秀的书法作品是书写者和工具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分工协作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你在用工具,是工具在用你,一定要从原来以人为中心,周围一切都是围绕着你的观念中走出来,所以你要理解你的工具。当然,书法工具中和书写者最为密切的就是毛笔了。流俗对于毛笔基本上是持一种了解和认识的心理,即毛笔是羊毫还是狼毫,是硬还是软,或者笔毫的长短等等,毫无疑问,这种类似于说明书一样的常识当然很重要,但理解毛笔的根本在于毛笔的结构。
【练习步骤】
1、取一支新笔打开后,观察毛笔由内向外的结构。由内向外的意思是说毛笔这个圆锥体是以一个中心向外一层层包裹起来的,其结构依次为笔心、笔柱、辅毫等,笔心和笔柱合称主毫。蘸墨在纸上书写,要求体会笔心和笔柱的存在,然后再体会到辅毫的作用所在。
2、将毛笔清洗,笔内蓄水,笔尖着墨,以中锋和侧锋两种状态在纸面进行《书谱》中某一字同一笔画的书写(见图2),仔细观察你笔画内墨色的变化,反复尝试若干遍,体会墨色变化与毛笔结构的对应关系。
3、如步骤2,中锋状态反复书写,观察线条的结构,以墨色变化来加以区分,到逐渐感受到线条内部纵深结构的出现,即是说笔心所在能够深入纸张,辅毫较弱,从而形成一根凹槽状的线条。
4、如步骤2,侧锋状态反复书写,观察体会线条的反侧产生的空间感。
5、将作业标上姓名和日期存档。
【练习说明】
中国书法,或者说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很重要的方面即在于对线自身的强调。并非是西方艺术不使用线,但线的独立性没有体现出来。线的独立性在于线自身具有结构。线一旦有了自身的结构,而不再仅仅是为表现某一物结构的辅助手段,则其自身便可以构成一个自足的空间,人,在这里看线条,线条变成了一个生命体,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苏东坡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我理解苏东坡的着眼点即在于线条本身的内部结构,“神”、“气”或还可以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呈现,但“骨”、“肉”则纯粹指向线条结构了,这个结构正是毛笔结构所带来的。
练习十五――理解毛笔二
【练习目的】
前一个练习中,我们着眼点在于毛笔由内而外的结构,王羲之在《书论》中说:“用笔着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不过三分”指的是毛笔笔身的上下而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研究毛笔的视角:笔身的上下结构划分。将毛笔的笔毫作为一个人体来看(事实上,古人看待世界都是一个拟人化的),中部通常称之为笔腰,类于人体的腰部,所以选笔时我们多选腰部要饱满而又不肥钝者,即如人既要腰力壮又要不能肥笨。笔尖之“尖”应该是脚尖的意思,沈尹默先生称书法是“纸上的芭蕾”形象地说明了笔尖的喻意。如此,我们就把笔身分为了三个部分:笔尖、笔腰、笔跟。
《书谱》讲习(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