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复习
七年级 历史
主讲人
,了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及时代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阶段性。
“统一与分裂”问题的探究,了解实现国家统一的条件,认识中国古代
东周
西周
汉
西晋
南朝
北朝
魏
蜀
吴
西汉
东汉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东晋
十六国
秦
春秋
战国
东周
西晋
魏
蜀
吴
汉
西汉
东汉
南朝
北朝
东晋
十六国
统一的朝代
秦
春秋
战国
东周
西晋
魏
蜀
吴
汉
西汉
东汉
南朝
北朝
东晋
十六国
分裂的时期
【九个统一的朝代】
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三次大分裂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其中西晋短期统一)、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
“统一与分裂”
忆“秦皇汉武”,思“统一”大业
【忆“秦皇汉武”,思“统一”大业】
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中央集权制度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以上图片均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忆“秦皇汉武”,思“统一”大业】
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措施
内容
政治
创立中央集权制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
统一文字
军事
交通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北击匈奴,筑长城
【忆“秦皇汉武”,思“统一”大业】
灵渠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为解决封国问题的困扰,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推恩令”
【忆“秦皇汉武”,思“统一”大业】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忆“秦皇汉武”,思“统一”大业】
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推行儒学
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 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其夏,奴数万骑入代郡,杀太守共友略千余人。秋,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其明年,又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
——《汉书·匈奴传》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则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的?
统一货币、盐铁专卖
北击匈奴
【忆“秦皇汉武”,思“统一”大业】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治
颁布“推恩令”,
建立了“刺史制度”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
兴办太学,推行儒学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忆“秦皇汉武”,思“统一”大业】
通过对“秦皇汉武”的回忆,你认为他们所实施的政策及措施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产生了哪些作用?
【忆“秦皇汉武”,思“统一”大业】
“统一与分裂”
忆“秦皇汉武”,思“统一”大业
析“分裂”之象,寻“统一”之韵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析“分裂”之象,寻“统一”之韵】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析“分裂”之象,寻“统一”之韵】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
七年级历史上册ppt课件-整体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