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协同育人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仅仅依靠思政课是无法将立德树人目标落实到位的,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学都有很大的区分。当前的协同育人实践中育人方法陈旧单一,满足不了实践需求。高校老师开展协同育人教学工作大多仍接受理论学问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老师主讲,同学听讲,同学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学问。这种滞后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同学的能动性,把同学当成被动的学问“接收器”。也有部分老师为满足同学多样化的需求,在课堂上乐观引入新媒体技术,想要摆脱“说教式”“枯燥”“照本宣科”的传统印象,努力把教学形式、内容趣味化、生动化,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大多流于形式的局面,趣味性是以彻底丢失学问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为代价,简洁让同学产生“大而空”的误会,达不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
二、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一)协同育人认知不充分
5
部分老师在协同育人实践中对自己的育人责任认知产生偏差,主观上存在对协同育人的错误认知。各类学科老师在育人目标和认知上找不到契合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
(二)简洁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育人动力不足的影响
追求科学技术不断进展的社会大环境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偏向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高校专业分类不断细化,专业分类与功能更加明确,易形成两极分化,只重视理工科类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只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老师也更加留意见效快、专业实践性强的学科课程,忽视了思想、理论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具有促进和引领的作用。
(三)育人资源的整合和挖掘不深化
大部分学科课程理论中没有直接、较为明显的育人属性内容,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自主挖掘和探究,查找各类课程与思政内容恰当融合的节点,老师在担当协同育人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老师大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科学问的传授上,在深化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政育人资源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将育人资源与学科学问融合。
6
(四)协同育人工作实践较少,方法陈旧
创新协同育人教学方法对老师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多数学科老师的力气与心理预备不足。老师的组织协调力气、灵敏应变力气和科研力气应更强,部分老师意识到需要创新协同育人方法,提高协同育人实效性,因受到自身力气水平的限制,深化探究并实施的人很少。
三、加强老师队伍协同育人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老师育人观念和力气的协同,筑牢协同育人师资认知影响行动,而力气影响行动的最终成效,因此强化德育意识与力气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老师只有明确自身德育职责的定位,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乐观融入价值引领。高校应在老师的日常培训中增加老师德育意识的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立己达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协同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智育与德育相结合,加强老师自身道德修养,努力实现教学中的全员育人目标。其次,老师要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增加育人力气。高校可开展培训活动,让学科老师
协同育人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