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口腔科锐器伤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在案的职业暴露共30人。
1.2方法
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规定发生职业暴露后应进行正确的应急处理定的工作,但由于人员配置不足、防护不够等缘由,职业暴露仍时有发生。
4
3.1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易发生暴露
由于口腔诊疗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过程中要与车针、探针、镊子、注射器、刀片、缝针等小器械频繁接触,人工完成各项治疗,所以易发生职业暴露,且暴露的种类主要以锐器伤为主。本组数据显示,医师与护士均易发生暴露,这与其他文献报道中以护士损害为主略有不同,主要缘由是口腔科大多为医师个体操作,且医师在治疗时要使用较多的车针、扩大针等小器械所致,例如口腔内科治疗。在本组统计数据中占前3位的是口腔内科、病房、口外门诊,这与科室大、患者多、器械使用量大有关,口腔内科的暴露占比例较大,为40.00%,且大部分集中在医师身上,主要相关操作是在内科治疗过程中频繁使用小器械,造成被刺伤、划伤;除口腔内科外,外科病房、外科门诊也易发生暴露,占26.67%,主要关联操作是在换药、缝合等过程中发生;供应室发生2例,占6.67%,主要关联操作是在清洗医疗器械过程中发生。除医师外,口腔科护士也较易发生暴露,占50.00%,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相接近,主要是在下车针类小器械、处理医疗废物、调拌材料等过程中操作不当或意外所致。
3.2医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易发生职业暴露
本组调查显示,小器械刺伤、划伤大多是在下车针、操作中、收集废物等环节中发生,占80.00%,这与医务人员操作不娴熟、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有关;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熟识不够,认为只是意外损害,具有偶然性,不能有效重视起来。此外医务人员的暴露与工作繁忙、人员紧急也有很大关系,在国际上口腔科的操作标准为四手操作,即一名护士协作一名医师,而在国内医护比普遍约为4∶1,甚至更多,无形中导致医护间的工作交织混在一起,一个护士协作多名医师,工作量增大,导致易发生暴露。护士繁忙导致医师不得不担当由护士完成的工作,如下机头、处理医疗垃圾等大量琐碎、重复、费时的工作,增加了医师的工作负担,增加了暴露的概率。
4
3.3锐器伤易传播疾病
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因治疗的器械会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而此类污染物又带有大量的细菌,稍有操作不慎,便有发生传染的可能。我国是HBV和HCV高发区之一[2],梅毒、HIV携带者也日益增多,该类疾病的职业暴露问题日趋严峻,医护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感染风险。依据临床争论显示,口腔科医务人员HBV感染率明显上升,只要被0.004mlHBV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而口腔治疗中的小器械基本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这就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潜在风险。本组30例统计数据中明确有乙型肝炎的有4例,占13.33%,另外均为不详,这主要是由于口腔专科医院为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大多治疗集中在门诊完成,而很多门诊患者对自己是否携带乙型肝炎等病毒并不知情,所以这就间接对医务人员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不知道患者是否为病原携带者。此外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患者也存在侥幸心理,明知为传染病患者,但仍会发生暴露,本组数据中就
口腔科锐器伤调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