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义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1948-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
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
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统一
的人民币,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开始。
2、 1953—1978年:“大一统”模式下的金融体系。
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
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特征:
(1)在金融机构的设置上,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
行一家银行;
(2)中国人民银行执行双重职能,它既是具有货
币发行权、负责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金融机构,
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又要办理普通银行的信贷
业务。
(3)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
体制。
优点:有利于金融宏观控制,统一调拨资金。
缺点:不利于调动地方各级银行的积极性,影响
银行资金融通这一职能的发挥,难以适应商品经
济发展的需要。
3、1979-1993年的金融机构体系
(1)1979—1983年9月:改革初期。
按专业分工的多元混合型的国家银行体制
(2)1983年9月—1993年:
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和初具规模阶段。
这一期间:
①在金融机构的设置上,首先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只有人民银
行一家金融机构的局面,先后恢复和建立了独立经营的国有专业银行。
②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相继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社)至此,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
③建立了综合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这些银行的特点是:组织形式是股份制,经营业务具有综合性,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4、1994年至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阶段
1994年由国家设立组建了三家政策
性银行来承担原专业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
务,逐渐形成了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之下
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
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
金融体系。
第三节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
一、银行类金融机构
(一)中央银行
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石家庄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央银行和法定本位币。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
(二)政策性银行
1、国家开发银行
1994年3月17日成立
(1)资金来源:
国家财政部拨付的资本金
发行金融债券
向中央银行再贷款
境外筹资
(2)战略重点:
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及教育、医疗等社会瓶颈领域的支持,承担社会责任
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2、中国进出口银行
1994年5月成立,为大型机电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进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办理贴息及出口信用担保。
主要业务范围
办理出口信贷(包括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
办理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类贷款;
办理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
提供对外担保;
转贷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
办理本行贷款项下的国际国内结算业务和企业存款业务;
办理国际银行间的贷款,组织或参加国际、国内银团贷款;
从事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
经批准或受委托的其他业务。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994年11月成立,办理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二)商业银行
1.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主要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1986年4月,。
以后又相继成立了深圳发展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投资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商业银行。这些银行按照商业银行机制运作,放款比较灵活,业务发展快。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典型形式,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日益突出。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