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
读《皮囊》有感1
假期已经过去近半的时间,这些日子里陆陆续续读完了两本书《皮囊》和杨绛的《我们仨》。在此先谈谈读过《皮囊》的感受。
这是一部与灵魂有关的书,“肉身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对这句话印象颇为深刻并实施规划,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被皮囊以外的事情所带偏。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些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清自己,放松自己的情绪。
翻开这本书,作者蔡崇达始终围绕自己周边熟悉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瘫痪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坚持爱情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世界”和“理想”而遭受沉重打击的厚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透过蔡崇达的眼睛,仿佛能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人,发生着你我熟知的故事。透过作者的文笔,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很多时候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几个人会因为这样的辛苦付出而快乐?有几个人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学自己想学的。假如喜欢看书,就一本一本的读,想写字就写,没有限制,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不设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过在自己心上,而不是别人的嘴上,这一副皮囊只是为了让你的灵魂更丰富和深刻。
读《皮囊》有感4
文退学后我经常梦到他,梦到我们回到那个最快乐的时光。在梦里我们依然无话不谈,依然一起去做我们都喜欢的事。但我却突然意识到,这是梦境,他已多年不参与我的生活。于是失落地醒来,心中无限怅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内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后来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认为的那段美好时光。我知道将来会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说出第一句话,也不知道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我的生活中,跟文类似的人很多,我们都曾经很快乐地在一起,随着时光列车的不停行进,他们下车了,上了另一辆车。我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们渐行渐远,而又唤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觉得朋友分阶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对我有影响的人,当我们再次遭遇,你看我时依然是那个眼神。
读《皮囊》有感5
有些书注定是能引起共鸣的,不是因为词藻华丽,字句精妙,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来,然后泪腺受了刺激,脑中浮想联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说,还是自传的书,在我的内心激荡出了涟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忧伤的,但书中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层一层揭伤疤式的诉说,让我似乎经历的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对自己今后的路有了新的认识。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蔡崇达编写、韩寒监制。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犹如一个个伪装好的坑,不知何时就会踉跄跌入。有些坑可能很浅,走过去只会崴到脚,让人心中一惊,但只是影响了心情;有些坑可能很深,会把人摔的头破血流,甚至影响以后的行程。
也许有人抱怨老天爷不公平,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出身,有人破衣烂衫需要光脚步行,有人开着豪华跑车潇洒旅行。但是老天爷也是公平的:总有汽车过不去的坎,总有需要人走的路,有些路只能用脚走过去,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摸爬滚打过去。
六年的检察工作中接触许多犯罪嫌疑人,于我来说,他们只是我生命的匆匆过客,但是我却见证了他们跌入巨大的深坑。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的是后悔、恐惧或是不在乎,作为站在坑外的人,除了依法办事、悉心开导,我别无他法:要爬出那个深坑,能依靠的唯有他们自己。
只有那些待在坑中停滞不前的人,才会怨天尤人。对于从深坑中走出来的人,必然会感谢曾经的磕绊,让他们更加有力、更加坚韧,
试问,哪有人不是带着受伤的皮囊上路的呢?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无非就是经历风霜雪雨,锻炼出一副钢铁之躯,这样才有机会带着渴望的心,欣赏到阳光下的海阔天空、流水云长!
读《皮囊》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