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作者写的让我永难忘怀一句话。但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又包含着多少,让作者流泪,难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读《目送》有感4
教室的窗外,是一片银杏林。
说它是个林子,其实有点夸张。但是每天在枯燥的数学演算中,抽闲儿望望那几棵银杏树,心情会突然间就变得舒爽起来。小小扇形叶子,在风中摇曳着,宛如一只只绿色的蝴蝶在舞蹈,在歌唱。我知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往往给我带来希望。
即使到了秋天,我也对眼前的银杏,充满了爱怜。那一片片叶子开始慢慢变黄,开始在风里静静地飘落,静静地躺在地上,似乎在准备与大地做一个香甜的冬梦。我相信,来年的春天,我会看到银杏会再次上演一场生命的灿烂。因为,生命总是在长河中走向下一个轮回。
这是我在银杏树上读到的故事,更是在《目送》中读到的一个生命体验。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母亲一天天地老去。作为龙应台,有不舍,有留恋,有辛酸,有无奈。可是,她没有就此停步。她尝试着与爱子沟通,写下了《亲爱的安德烈》;她尝试着记录,写下了《目送》;她尝试着追念,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看着书中的故事,我突然发现,现实中的我们在与长辈的相处中忽略了很多很多。
比如说奶奶。我的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独自一人住在农村。妈妈和爸爸几次三番地要她来城里住。可是她一口回绝了,说她的根就在老家,她过惯了农村的日子。百般劝说,毫无所动,我们也就断了请奶奶来家里常住的念头。
眼看入秋了,我和母亲去奶奶家送点心。
那是个周末,大约坐了一小时的车,我们到了奶奶家。走进了奶奶家的院子,一眼看见的便是满地的落叶。慢慢走进了室内,昏暗的灯光照射着原本就很黑的屋子。
“奶奶,奶奶!”我边走边叫。“谁啊?”我听见奶奶的叫声了。
这时,只见一位瘦瘦的,矮矮的老人从屋里走了出来,佝偻着背,缓缓的,缓缓的……奶奶见到我们很激动,连忙招呼我们坐下,然后便开始忙碌了起来。一边烧面、拿饮料,一边就和我们聊了起来。
可能是许久不见的缘故,我们之间好似陌生人,低沉沉的氛围包围着我,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我轻轻推了一下母亲,示意要走了。 或许连母亲都有些不适应了,她对奶奶说:“我们走了。”“啊,这么快?再留一会吧。”奶奶紧张地说。
“我们还有事,以后再来玩,不用送了。”母亲边走边说。
读《目送》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