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线损综述
文献综述
1、引言
线损率是国家考核供电企业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是电力企业完成国家计划和企业上等级主要内容之一,同时线损率又是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线损计算及管理对于电系统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但随着电网的日益复杂,经常会遇到错误数据或一个厂站或几个厂站数据缺失的情况,且配电网节点多、分支线多、元件多,多数元件不具备测录运行参数的条件,精确计算配电网线损十分困难。
电力网理论线损的计算方法主要有2类模型,一类是依据网络主要损耗元件的物理特性建立的各种模型;,、计量设备和计算平台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在原始的结构和运行数据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还需要从数学模型的准确性、数学方法的精确性以及算法上加以改进.
2、对配电网理论线损的计算方法的改进
网络模型改进
针对配电网现在的普遍配置,找到一种合理获取配电网各节点负荷功率的方法,并借助于潮流计算来更加准确地计算配电网理论线损。
图 1 可等效分解为图 2 所示的两个子网络。图2(a)的子网络补充了
一个具有功率信息的“虚拟负荷节点”14 来代表剪切掉的图 2(b)子网络。图 2(b)相当于一个具有首端量测节点14的独立配电网络。通过等效分解来分析负荷降低了
负荷获取的复杂性。
(1)定义具有功率量测的负荷节点集为Ip,i ∈ I。选取典型日的负荷Pi ( t)和Qi ( t) (t = 1,2,?,24)作为节点期望负荷,日电量Wi=?Pi(t)适用于图1 中
t?124
的负荷节点 12。
(2)定义具有典型负荷曲线和月电量Wi、功率因数cosφi(常数)的负荷节点集为IT,i ∈ IT,有如下公式推导
式中μ i ( t)(t = 1,2,? ,24)表示归一化的典型负荷曲线;R P , i( t)为节点 i 在 t 时刻的期望有功功率分配因子;R Q , i ( t)为节点 i 在 t 时刻的期望无功功率分配因子;Wi?Wi/Dm为日耗电量,Dm 为一个月的天数。适用于图 1 中的负荷节点 3、5、6、8。
(3)定义只具有电量信息的节点集为IM,i ∈ IM。则负荷处理的假设思想与平均电流法一致,
即典型负荷曲线及功率因数与馈线首端一致,即尽量符合工程应用的合理性。这样就可以利用式(2)、(3)分别计算期望负荷分配因子。适用于图 1 中的负荷节点 2、13,但值得注意的是,节点 2 与节点 14首端的典型
负荷曲线及功率因数相一致,而节点 13与节点 0 首端的典型负荷曲线及功率因数相一致。(4)定义只具有容量信息的节点集为IC,i ∈ IC。首先,前三个类型的负荷节点集的总日电量均已知,而馈线首端的日电量也是已知的,两者的差就是节点集IC的总日电量。各个节点因用电特性不一致,典型负荷曲线也不同,但叠加后的典型负荷曲线和用电特性应该更接近于首端,因此假设迭加的“虚拟典型负荷曲线”和“虚拟功率因数”均与首端相一致,从而得到一个“虚拟负荷节点”ic。利用式(2)、(3)计算“虚拟
电力系统线损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