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诵皎洁月亮的经典古诗词5篇
歌诵皎洁月亮的经典古诗词1
月下独酌其一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和“影”究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终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简单情感。外表看来,诗人真能得意其乐,可是反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久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歌诵皎洁月亮的经典古诗词2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快乐亭望长安南山
[宋]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作品赏析
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成功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布满悲伤,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次句写烽火,这是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快乐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胜利在望的无限快乐,这说明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愁闷哀愁的低调,而是大方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的描写是从上片过渡而来,严密相连,却又是全新的状态,全面表达了诗人“快乐”的“兴”。把无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给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喜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清晰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白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漂亮的长安风景区,确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这里用“应”字,特殊强调确定语气。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斗,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盼宋军收复失地、成功归来的情景,来示意所主见的抗金战斗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根底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全词由“哀”到“兴”,布满了乐观主义的气氛和成功在望的心情,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歌诵皎洁月亮的经典古诗词3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作品赏析
【解释】: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很多老朋友,常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消失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上升,银光铺泻,消失了月光照射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
歌诵皎洁月亮的经典古诗词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