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圣贤王阳明
——听《通俗明史》有感
李义周
5100719074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涌现了一批卓越的思想家。之后到南北朝,中国又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被鲁迅先生成为中华文明的“自觉”时期。这时理学已经开始建立。历来有两种对于理学的观点,一派认为理学是哲学的最高境界,将儒释道三家合一,登峰造极;另一派认为理学是儒家挂羊头卖狗肉,把佛学和道家的思想拿来说是儒家的思想,反过来还要骂佛道两家。也许与元朝的文化衰退有关,也许与明朝科举的八股限制有关,明朝时期出现的大学者文学家比起唐宋要逊色很多。朱元璋设立八股,参加科举必“代圣贤立言”,四书五经必选朱熹版本的校注。朱熹是南宋的理学大家,影响力非同凡响,覆盖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加上开国皇帝朱元璋本人的推崇,朱熹学说在明朝的很长时间都是占统治地位的学说。直到王守仁悟道后,才改变的朱学统治学术界的局面。
第一次在书本中遇到王阳明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的核心当然是讲学习和研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了,这是针对中国学生的。交大物理系大厅就挂着“格物致知”四个大字,设有格物致知班,中科大有个格物致知社,总之中国物理界这个词很流行。文中提到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交大物理系大厅就挂着“格物致知”四个大字,总之中国物理界这个词很流行。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当时我记住了大理论家王阳明,但王阳明究竟何许人还是没有概念。不过觉得这个人能对着珠子做七天定力毅力实在了不起值得佩服。后来到高中开始读一些书了,在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一篇文章里,读到了王阳明。余秋雨在写自己的家乡余姚,提到小时候知道家里附近有座“养命山”,城里有座医院叫“养命医院”,长大后才知道是阳明山,阳明医院,是纪念王阳明的。刚进交大了解到系里一个同学时余姚人,很有兴致地问他阳明山和阳明医院的事情。真正有定性了解是高中历史课堂,可惜老师只是用主观唯心思想定性,并未讲点实质的内容。所以我一直以为王阳明是位大学者,但是定位并不是很高,可能觉得比黄宗羲还差点。
在明史课上,老师讲到王阳明剿匪,特别是平定宁王叛乱的传奇功绩,我才知道王阳明是位了不起的军事家。而王阳明在整个平叛过程中准确的战略判断真可谓神机妙算,不得不令人佩服。因为王阳明的介入,原本有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得到了避免,更有无数百姓不必遭受战乱之苦。圣贤立言很容易,但是立事功就难了。一则圣贤常“处江湖之远”没有官位,如孔子,孟子,庄子;再者圣贤必然是淡泊名利看轻功名的。而孔孟老庄都是求仁悟道之人,对兵法未必在行。王阳明能够建此奇功,让我耳目一新,立马想了解这位圣贤。我花了点时间读了《大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文学渲染让王阳明的传奇色彩倍增,当然我知道也需要降降温。另外我知道了王阳明的名字不是王阳明,是王守仁。猜想是王守仁因为其功德过高,大家多以
阳明先生的称呼以示尊敬。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王阳明主讲人也持相同观点。
据说王阳明祖上和王羲之有关系,“旧时王谢堂
一代圣贤王阳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