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千古唐诗
唐诗欣赏系列
中国诗歌的起源、转变
中国的诗歌,起源于诗经,之后有楚辞。诗经被认为是中国北方的代表文学,楚辞是南方的代表文学。到了汉代,有反应及描写民间生活的歌谣,经过汉代乐府官署搜集整理,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传到魏晋南北朝,不断发展转变、进步,终于成就了诗歌光芒万丈的唐代。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楚辞是不整齐的长短句,汉代乐府诗开始有整齐的五言诗,魏晋时代有整齐的七言诗。
唐诗的兴盛及原因
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曾经编纂《全唐诗》,收录唐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诗人约二千二百多人,而据较新的统计数字,在唐代不到300年(618-907)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有55000多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涌现出诗人3600多位,其中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位,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由此可见唐诗兴盛的情况。唐诗兴盛的原因,可以约略归纳为下列四种:
一、帝王的提倡:
唐代很多帝王极力提倡唐诗的写作,对诗人非常礼遇,使诗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无形之中也鼓励了文人从事诗歌的创作,促进唐诗的兴盛。(如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
黄河(唐太宗-李世民)
河源发昆仑,连乾复浸坤。波浑经雁塞,声振自龙门。岸裂新冲势,滩余旧落痕。横沟通海上,远色尽山根。勇逗三峰折,雄标四渎尊。弯中秋景树,阔外夕阳村。沫乱知鱼呴,槎来见鸟蹲。飞沙当白日,凝露接黄昏。润可滋农亩,清能表帝恩。雨吟堪极目,风渡想惊魂。显瑞龟曾出,阴灵伯固存。盘涡寒渐急,浅濑暑微温。九曲终柔胜,常流可暗吞。人间无博望,谁复到穷源。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少帝
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唐代进入了开元至天宝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二、科举的影响:
唐代以科举取士,诗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使天下的读书人把写诗当作参加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诗人不断提升写诗的技巧,使唐代的诗歌的成就比前几代进步很多。
三、诗的写作范围扩大:
唐代以前的诗歌,大多数是描写贵族生活,作者大都是贵族,或是围绕在贵族身边的读书人,所以写作的范围比较狭窄,题材比较单调贫乏。但是到了唐代,写诗几乎是全民运动,作者来自各个不同的阶层,描写的内容丰富多变,使唐诗的作者由贵族普及到民间,唐诗的内容从描写少数的贵族生活,扩充到反映多数人的生活,唐诗与人民的距离更接近,更多人喜欢读诗、写诗。
四、诗歌本身的发展:
诗歌的发展,从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因为声律之说的兴起,在唐代有了平仄与押韵更严格的绝句、律诗,加上原来的古诗,形成唐诗三种主要的体裁。唐代的诗人大量写作这三种体裁的诗,使唐诗兴盛。
唐诗的分期
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一、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约一百年。
二、盛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约五十年。
三、中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35年),约七十年。
四、晚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昭宣宗天佑元年(公元907年),约七十年。
旗亭画壁
旗亭画壁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族亭,贳酒小饮。有梨园伶官十数人会宴。三人因避席隈映,拥炉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奏乐,皆当时名部。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01千古唐诗素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