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维生素与辅酶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维生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维生素命名原则及分类方法。
2、掌握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缺乏症。
3、掌握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缺乏症,了解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及辅酶与整个物质代谢的关系。
维生素(vitamin)是机体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必须由食物摄取的一类微量有机物。它与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物质不同,在体内含量极少,每日的需要量也甚少。在生命活动中,它们既不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也不是体内供能物质,然而在调节物质代谢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会导致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动物体,多数维生素是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属外源性物质。
维生素分为两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溶解性赋予维生素许多特征,决定了它们吸收和在血液循环运输的方式,是否在体内贮存,以及从体内容易流失的程度。
脂溶性维生素与脂肪类似,被淋巴组织吸收,依靠各种蛋白质载体在血液中进行运输。脂溶性维生素可以与其它脂一起贮存在脂肪组织,由于可以贮存,所以其中某些维生素可积累到毒性浓度。
水溶性维生素一般可直接吸收进入血液中,自由地进行转移。多数都不能在组织中大量贮存,反之过量的部分会通过尿液排出。因此水溶性维生素直接产生的毒性危险不象脂溶性维生素那样大,当然高剂量情况除外。
维生素的定义和分类
维生素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
B 族维生素
硫胺素(B1)
核黄素(B2)
尼克酸(B3)
叶酸
维生素B12
维生素B6
生物素
泛酸
维生素C
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被吸收到血液中,过量将被肾脏排入尿液
食物在胃和小肠中被降解,释放出维生素
食物中维生素的吸收
含有脂溶性维生素的乳糜颗粒经淋巴进入血液,最终到达肝脏
微绒毛
绒毛
微团携带脂溶性维生素和脂肪到达小肠被吸收
有些酶表现活性除了需要蛋白部分以外还需要辅助因子,两者合起来才称为全酶。
辅助因子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称为必需离子的无机离子(例如,镁、铁等一些金属离子),另一类是称为辅酶或辅基的有机化合物。
有些辅酶或辅基可转移氢或电子,有些辅酶或辅基可以转移大的、共价连接的化学基团。
在动物细胞内,许多辅酶或辅基是由称为B族维生素的前体合成的。
没有辅酶参与时,化合物A和B与酶不反应。
有辅酶存在时,化合物A和B被吸引到酶的活性部位,开始反应。
反应结束,生成反应产物AB。
辅酶在酶催化中的作用
NAD+和NADP+是由尼克酸衍生的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I,NAD+)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酶II,NADP+)两种辅酶都含有尼克酰胺,尼克酰胺的前体是尼克酸。
尼克酸缺乏会导致糙皮病,所以尼克酸是哺乳动物饮食所必需的营养物。尼克酸也叫抗糙皮病维生素。
第六章维生素和辅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