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瘢痕与瘢痕疙瘩
第1页,讲稿共50张,创作于星期二
瘢痕的定义
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创伤修复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皮肤,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起始,通过简单的上皮形成而愈合,创作于星期二
瘢痕的分类
(五)萎缩性瘢痕
萎缩性瘢痕外观平坦光滑,与四周皮肤相平或稍低,可呈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改变。质地韧而柔软,基质较松动,可以提捏。此类瘢痕多见于面部和胸背部,一般较稳定,不引起功能障碍。瘢痕多由于较浅的皮肤损伤所致,如浅Ⅱ度灼伤,偶见个别较深的皮肤损伤, 如深度烧伤创面愈合。
第14页,讲稿共50张,创作于星期二
瘢痕的分类
(六)桥状瘢痕和赘状瘢痕
瘢痕两端以蒂与四周皮肤相连,下有通道与基质分离,其状似桥,称为桥状瘢痕,常与状似垂赘样的赘状瘢痕出现在同一部位。多见于眼睑、下颌、颈前等部位的皮肤。一般均为多发。瘢痕虽较短小,也很少伴有功能影响,但高低起伏,凸凹不平,有碍美观且因难于清洗保持洁净,易于引起感染。桥状瘢痕和赘状瘢痕常由于皮肤组织的化脓性或特异性感染。形成皮下潜行扩展的腔隙,自发多处破溃,或经几个切口引流后,潜行腔隙顶方的皮下创面与腔隙的基底创面,各自在不同时间内先后愈合所致。
第15页,讲稿共50张,创作于星期二
瘢痕的分类
(七)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伴有灼痛和搔痒。增生瘢痕好发于损伤深度仅及真皮的创伤,如深Ⅱ度烧伤和切取厚的中厚度片的供皮区创面等,偶尔亦见于较深的创伤和手术切口,有自行退变软化的可能。在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加剧。增生往往延续几月或几年后才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表现为突起高度减低,颜色转暗,充血消退,变软。有些最终可以平复,痛痒症状也大为减轻或消失。常见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异物、炎症、牵拉等。全身因素如青壮年、妇女,尤其是孕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易发生增生瘢痕,而极少见于老年人,这可能与雌激素及垂体内泌素分泌旺盛有关。此外,种族、遗传、身体素质等因素亦与瘢痕增生有关但确切机制,尚待进—步研究阐明。
第16页,讲稿共50张,创作于星期二
瘢痕的分类
(八)瘢痕疙瘩
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发生在局部损伤1 年后,包括外科手术、撕裂伤、文身、灼伤、注射、动物咬伤、接种、粉刺及异物反应等,具有持续强大增生力的瘢痕。病变突出皮面,高低不平,形状不规则,质硬韧,向四周健全皮肤呈蟹足状浸润,奇痒难忍。好发胸骨柄、肩三角肌部、耳廓、上背等。
第17页,讲稿共50张,创作于星期二
瘢痕的分类
五、瘢痕癌
表现开始可为瘢痕上的丘疹样结节,有痒感,以后增大破溃形成恶性溃疡,其特点为溃疡边缘隆起增厚,伴角质增生或乳头瘤样改变。多发生于烧伤所致的挛缩瘢痕,常在关节临近部位。
第18页,讲稿共50张,创作于星期二
瘢痕的治疗
一、瘢痕的非手术治疗
(一)瘢痕的药物治疗
用于防治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药物非常多,目前临床比较常用或研究有一定苗头的主要有:皮质激素类药物、多肽生长因子、抗自由基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甲酸类、酶类、抗组织胶类以及中药制剂等。
第19页,讲稿共50张,创作于星期二
瘢痕的治疗
1 . 皮质激素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氮皮质激素等几类。此类激素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其中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病毒、抗休克等功能,并且有明显的抗组织纤维化的效应。去炎松-A 又名醋酸曲安奈德,是目前常用于病损内注射的皮质激素类药物。去炎松-A 注入增生性瘢痕组织或瘢痕疙瘩后,一方面通过使成纤维细胞的mRNA下调,抑制胶原的合成及氨基葡聚糖产生,减少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堆积;可以减轻伤区的炎症反应。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还可以使伤区的TGF-β、IGF-1 减少,使瘢痕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降低。另一方面使胶原酶抑制剂-α巨球蛋白的量减少,胶原酶的活性增强、加速胶原的分解,导致瘢痕组织的表皮层变薄,真皮乳头变平,基质被吸收,胶原纤维间隙变小。产生治疗效果。
第20页,讲稿共50张,创作于星期二
瘢痕的治疗
2 . 维甲酸
维甲酸是维生素A 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是维生素A 类相关药物,它包括维甲酸、维胺酸、维胺酯。能减轻局部炎症,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减少胶原合成,使成纤维细胞的DNA 合成减少,抑制细胞生长。维甲酸类药物浓度越大,抑制生长作用越明显。维甲酸能使瘢痕的成纤维细胞前胶原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DaIy 等用维甲酸乳膏治疗14 例瘢痕疙瘩患者,3 个月观察有一定疗效。它与去炎松合用效果更佳。
第21页,讲稿共50张,创作于星期二
瘢痕的治疗
3 . 异搏定
钙通道阻滞剂防治瘢痕增生的机制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
瘢痕与瘢痕疙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