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音听阈检查法
3)仪器准备,10分钟预热,了解机器运行情况;
4)去除受试者的眼镜、头饰、耳环、助听器,将耳机与头颅之间的头发拔开;
5)向受试者说明,戴好耳机后不要移动耳机,红色是右耳,
(1)测试频率:通常仅作250—4000Hz倍频。
(2)测试耳:先作所导阈较佳耳。
(3)步骤:
第一步:骨导耳机置于乳突上部相当于鼓窦区处,耳机下不应有头发,且应尽量接近耳廓而不能接触耳廓,以免使耳廓振动而将声音传至外耳道。非测试耳戴气导耳机,被试耳侧之气导耳机放于额颞部,以免产生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是指耳廓被耳机遮盖或外耳道被手指、耳塞型耳机或耳塞、耳模等堵塞时,如该耳为正常耳或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则低频骨导听阈得到了改善,是为者耳效应。
第二步:与气导听阈相同之测试手法及步骤,不加掩蔽噪声测出各频率之骨导听阈。
第三步:根据掩蔽法加掩蔽噪声测试骨导阈值。
第四步:测试另一耳
骨导耳机也可放于前额正中,其优点是:①重复性较好;②个体间差异小;③减少中耳因素的影响。但阈值高于骨导耳机放于乳突处之阈值。
测试的方法是:骨导耳机放于前额正中,非测试耳加掩蔽声,掩蔽法同骨导耳机放于乳突处。
二、临床掩蔽问题
临床听力学检测如纯音听阈测试,病变部位定位试验,言语测听等,其目的是获得可靠而准确的结果,故需进行掩蔽,以防止非测试耳参加作用而使测试耳的反应结果不准确。掩蔽是一种极为复杂且多变的现象,故应对掩蔽的心理声学概念,掩蔽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正确而准确的进行掩蔽。
(一)掩蔽的定义:
是一种声音的听阈由于另一种声音的存在而使其阈值提高。临床听力学的掩蔽主要为对侧掩蔽,其目的是使非测试耳的听阈提高,而不影响或干扰测试耳的结果。
(二)为何需要掩蔽
当出现在测试耳的声音强度过大时,此声信号可经颅传至非测试耳的耳蜗,此种现象称声音交叉,但声音交叉并不等于出现交叉听力,或称经颅听力,影子听力。交叉听力是否产生,主要取决于非测试耳的耳蜗骨导阈值,如测试声强度减去耳间衰减值后,大于骨导阈,则产生交叉听力。此时,被试者对声信号的反应为非测试耳的反应,得出的“阈”曲线即称为影子听力曲线,其值即为每一频率的刺激声强减去耳间衰减值的dB数,而非测试耳的真正听阈曲线。为防止发生此种现象,故应对非测试耳进行掩蔽,使该耳蜗的灵敏度降低,对声信号不起反应,从而得出测试耳的正确听阈。
(三)耳间衰减:
当气导或骨导耳机,传送一种声信号时,在某种情况下,信号可从测试耳传至非测试耳的耳蜗而被感知。在此传递过程中,其值称为耳间衰减值。
测试骨导时,骨导耳机的声信号引起颅骨振动,声波经颅骨到达对侧耳蜗。低频及中频声强无损失,即无耳间衰减,高频4000Hz耳间衰减值为15dB。但实际上,进行中低频骨导阈值测试时不管骨导耳机放于何测耳,对声信号的感知仅为较好的耳蜗,而与测试耳无关。故在测试骨导时,测试声虽可交叉至非测试耳蜗,但是否出现交叉听力,主要取决于非测试耳耳蜗的骨导阈值。故当双侧耳骨导阈完全相等时,被试者可能感到无法说明何侧耳听见声音。
(四)何时需要掩蔽
概言之,当发生了交叉听力时则需进行掩蔽。但是,骨导听阈测试时,所有测试频率的耳间衰减值最小为0dB,故骨导阈测试时,应进行掩蔽。
根据上述原则,在下列情况时应进行掩蔽。
1、纯音气导阈测试:
(1)测试耳的气导阈大于非测试耳的气导阈40dB时(耳间衰减值)。
(2)测试耳的气导阈大于非测试耳的骨导阈40dB时(耳间衰减值)。
2、纯音骨导阈测试 测试耳气导阈与该耳骨导阈之差(气骨差距)大于10dB时。
但在1000Hz以下的骨导阈测试时,如双耳皆出现气骨差距,那么,应在掩蔽下重新测试骨导阈,同于1000Hz以下骨导阈是反映较好耳之耳蜗敏度,且无耳间衰减,故如掩蔽后该耳骨导阈变化,则未掩蔽之阈值为另一耳的真正骨导阈,此耳无需再进行测试。如无阈值变动,则应在掩蔽下作另一耳骨导阈测试。
总之,在纯音听阈测试时,最好的方法是先作未掩蔽的阈值测试,而当出现需要掩蔽的情况时,才进行掩蔽下阈值测试。
(五)噪声的种类
根据临界带宽的原则,掩蔽噪声产生阈移的程度是取决于掩蔽者的强度及其频率构成,不同一噪声掩蔽的效果不同,故对各种掩蔽噪声的特性就有所了解。
1、复合噪声:是一种重复信号所产
纯音听阈检查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