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经内科健康宣教
第1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一、 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急性脑血管病:
▲又称为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20~180/10万,死亡率为60稳后即可进行活动与锻炼,脑出血后7~14天。
第13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临床常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脑血栓形成是血管内血栓逐步形成,管腔进行性狭窄,脑组织逐渐坏死,所以患者的症状可以逐渐加重到3~5天后才达到高峰。
第14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脑栓塞是血管、心脏内的栓子突然脱落,阻塞了远端的血管,引起急性的缺血发生,因此病人的其病很急,当时病情即到高峰。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组织的小灶坏死,通常在1~2cm以内,可以没有急性起病的过程,也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第15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1、病因
引起脑梗塞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脑血管的管腔狭窄闭塞)及各种原因的动脉炎。常见的伴发病是高血压,因高血压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加速、加重,因此高血压也是脑梗塞发病的病因之一。
第16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2、脑梗塞的发生过程
脑梗塞可发于任何年龄,以脑动脉硬化为多,多数病人在睡眠、安静等血液流速缓慢、血压降低的情况下发生。发病前可有头昏、肢体麻木、短暂的失语等症状,但在数十分钟、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可恢复,数天、数周或数月后可反复出现。
第17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3、避免和减少脑梗死复发的因素
(1)控制高血压,减慢动脉硬化的发展,按要求服药,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第18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2)吸烟的患者应戒烟,因为吸烟使血小板聚集增高,促进血栓形成。
(3)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应控制在正常水平,血糖升高可加速动脉硬化,促进脑梗死发生。
第19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4、脑梗死的用药目的
(1)静脉内溶栓治疗: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于发病6小时内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巴曲酶、组织纤溶酶元激活物(rtPA)。
第20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2)扩张血管,改善脑组织供血,常用药物有维血栓通、尼膜地平、西比灵等。
(3)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控制脑疝的形成,常用药物为20%甘露醇。
第21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4)扩溶剂的使用,降低血粘度,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常用的有丹参等。
(5)抗凝治疗,常用的有口服阿斯匹林。阿斯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血小板粘附率。
第22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6)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速避凝等。
(7)脑细胞保护治疗:目前没有特效的脑保护药物,但是降低体温,避免感染,可以有保护脑细胞的作用。也可用胞二磷胆碱、醒脑静等。
第23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5、CT检查的目的
(1)头颅CT:在发病48~72小时可发现病灶区呈低密度影。目的是鉴别和协助诊断病变的部位,便于制定治疗方案。准备工作同脑出血。
第24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2)核磁共振(MRI)是一种以磁场值标记人体内共振核的位置,通过原子核对外界磁力的反应来获取被检体化学信息的一种全新方法。常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检查。检查时注意事项患者要安静,保持不动;身体内不能有金属物体:如钥匙、手表、起搏器、金属支架等。
第25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3)颈动脉-椎动脉超声检查,TCD,ECG,超声心动图检查,凝血分析等。
第26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 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6、饮食
(1)流食或半流食:适用于大面积的脑梗死,病情稳定后可食用普通饮食。
(2)普通饮食:同脑出血。 7、活动与锻炼:同脑出血。
第27页,讲稿共34张,创作于星期二
四、脑中风相关知识
1、认识脑中风危险信号:
短暂的视力障碍
神经内科健康宣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